第四十五章 殿中策(上)

羅幼度想起當初趙匡胤登門道謝的時候,從他口中探出的點點情報。

又想著王樸《平邊策》裏的細節,在腦海中總結了會兒說詞。

郭榮、王樸皆耐心等著。

尤其是前者,一臉期盼。上次的深聊,他就察覺羅幼度對天下大勢如數家珍。

現在需要的就是他這份能耐。

“激進求攻,還是穩求發展。首先得考慮的是對手問題,我們的對手是誰!”

“是軍力強悍的劉漢?還是居於一隅的孟蜀?或者經濟財力可怖的南唐?乃至於表面臣服,卻聽調不聽宣的南平、吳越?”

“都不是!”

“臣以為我們最大的敵人是契丹,是已經給自己起了帝號大遼的東北蠻夷。”

郭榮、王樸聞此言並不奇怪,如果這點都看不透。

他們也不配成為五代最強君臣組合了。

羅幼度繼續道:“契丹給我們稱為蠻夷,可真要以蠻夷視之,那可要遭大罪了。由秦漢至唐,我中原兵甲武備皆利於夷狄,足以抹平對方騎射帶來的優勢。然兒皇帝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不只是打開了契丹南下的路徑,還將燕雲萬萬百姓一並贈給了契丹。這其中包括鐵匠、大夫、士人、農人一切,屬於我們的文化底蘊。後來耶律德光率軍南下中原,攻占開封滅後晉,更是將我中原大量人才掠奪至東北。”

“從這時起,我們的兵甲優勢,已經蕩然無存。反之,他們的騎射優勢,猶自健在。故而臣以為,契丹是我大周唯一強敵,不可不察!至於什麽南唐、孟蜀、劉漢之類的,皆是困獸,不可與契丹相提並論。”

郭榮頷首嘆道:“是啊,契丹戰鬥力之強,朕深有體會。前些日子,魏王入京,朕與之說過此事。當下能夠與契丹兵一戰的,唯有其麾下歷經百戰的天雄軍。防守有余,可真要進攻,難矣。”

他登基後的揚威之戰,便是在契丹手上吃了虧。

羅幼度笑道:“唯一幸事在於而今契丹內部也亂成一團,臣下常與市井商販了解北方情況。分析微弱細節,得出結論。他們因繼承問題君臣之間離心離德,大臣經常發生叛亂或是南奔我中原之事。臣以為,在他們朝局未穩之前,正是我大周動兵的天賜良機。”

“如魏王所言,我大周兵馬暫且不能與契丹兵一教高下。可都是兩個肩膀頂一個腦袋,我華夏男兒,真會輸於北方蠻夷?”

“臣是萬萬不信的。”

“陛下選擇天下壯士於皇宮練兵,此為強兵手段之一。可只練不戰,不異於紙上談兵。臣以為當戰,趁著契丹內鬥激烈之際,解決後顧之憂,以戰強兵,進而強國。”

郭榮沉聲道:“何為後顧之憂?”

羅幼度對道:“南唐,孟蜀。”

郭榮再問:“此言何解?”

羅幼度幹凈利落的回答:“陛下乃一代聖主,從不掩飾自己一統天下之心。南唐、孟蜀、劉漢、契丹不可能不知。這四國無一願意見我大周勢大,只要他們有點腦子,定然會效仿三國時期孫劉抗曹之舉。若臣估算不差,四國早有使者暗中相互往來,定下彼此扶持之約。陛下若要北伐,收復燕雲失地,南唐、孟蜀、劉漢絕不會坐視不管。屆時,四路夾攻,我大周四方不得兼顧。北伐大業,如何能成?”

現在可不是什麽全民開智的時候,民族大義在統治者眼中就是扯淡。

羅幼度記得清清楚楚,歷史上有書記載在二十一年間,南唐與契丹官方相互往來了四十余次。不記載於書,秘密溝通的更多。

最開始是為了遠交近攻,以方便入主中原。但隨著進取心的消失,開始轉為防止中原做大,威脅自身。

“現今劉漢因高平之戰,國力大損;契丹內部動蕩,也無心南顧,又有魏王駐守北地,暫且不用顧慮,正是解決後顧之憂的最佳時機。”

郭榮說道:“南唐,孟蜀,你以為當從何處入手?”

羅幼度道:“孟蜀,孟昶當年趁著中原多事之時,派孫漢韶攻下鳳州,而雄武軍節度使何重建以秦、成、階三州歸附。以至於孟蜀已將觸手伸入秦川。隨時隨地都可率兵攻入關中,對我軍造成最大威脅。”

“故而,臣以為,首當其沖,要收復秦、成、階、鳳四州,將孟蜀趕回巴蜀之地。”

“這以諸葛丞相之能,面對難如登天的蜀道都無計可施。何況孟蜀乎?只需收復秦、成、階、鳳四州,再遣一良將鎮守秦川。除非孟蜀再出一個需以舉國之力對付的諸葛丞相,西方將無兵患顧慮。”

郭榮眼中閃過一絲厲色,說道:“穩定了關中局勢,接下來就是南唐?”

羅幼度沉吟了片刻,說道:“相比南唐,臣以為先取南平,最為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