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前線無糧

經過近乎一個月的長途跋涉,羅幼度隨著大軍在大散關與褒國公、鳳翔節度使王景匯合。

王景是一員六十六歲的老將,但一點也看不出老態,面色紅潤,須發皆白猶,如廉頗、黃忠一般,有著年輕人都沒有的朝氣。

對於這個王景,羅幼度在出征前已經通過王樸獲得了他的詳細資料。

王景的經歷便是五代十國的一種縮影。

他是萊州掖縣人,出身很低,家裏世代幫著地主務農。而他不願意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就成了縣裏的一個流氓,成日打架鬥狠,與一群臭味相投的地痞組成了一個小幫會,不事生產,靠著欺負弱者生活。

天下大亂,弱者欺無可欺,就召集了一群吃不上飯的人為盜,靠著劫掠為生。

隨著部隊的壯大,有了一定的實力,一眾人就投奔了後梁軍閥王檀。

王景自小好勇鬥狠,在梁晉爭霸中,隨王檀征戰,立下軍功。

後唐莊宗李存勖攻入開封,滅後梁。王景率軍投降,被任命為奉聖都虞候。

遼太宗耶律德光幫助石敬瑭滅後唐,王景又投降了後晉,一路升官當上了橫海軍節度使。

後漢入主中原,王景率部投降成為檢校太尉、同平章事。

後周入主中原,王景又率部投降,升為侍中,護國軍節度使。

郭榮即位後,調任鳳翔節度使,獲封褒國公,加開府儀同三司。

王景大字不識一個,從農民到流氓到盜匪,然後一步步成為軍閥。

靠的是什麽?

就是手中有一股部隊,只要有部隊,軍閥會討好你,皇帝會拉攏你。

投降並不是恥辱,反而是升官發財的捷徑。

王景的一生完全體現了這個時代的畸形。

不過也許是年輕的時候壞事惡事做絕了,王景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開始悔悟,大有良心發現的感覺。

在當任護國軍節度使的時候,他漸漸善待治下的百姓。他當初就是一個混混流氓,知道怎麽應付上級官員。對於應付他的屬下瞧得明明白白,從不輕信胥吏的話,能夠直接深入底層百姓,體恤他們的勞苦,因而頗受百姓愛戴。

王景調任鳳翔節度使的時候,河中百姓數百人擋在道上阻攔,不舍得他離去。

在秦川這邊,王景的軍政工作也幹得十分出色,深得百姓愛戴。

因孟蜀實力不強,此次征伐確切的說只是大周的偏師,總兵馬不過一萬八。

韓令坤領著八千中央禁軍,王景則領著其麾下的一萬地方軍隊助戰。

王景與韓令坤一陣寒暄,忽的四處張望,說道:“羅都監呢!怎不見人?”

韓令坤表情不爽的指著一旁的羅幼度。

羅幼度上前問好:“見過褒國公。”

王景眼中閃著一絲訝異,笑道:“想不到都監如此年輕,當真年少有為。”

他早已收到朝廷傳來的消息,得知中央還派遣了一名監軍。

對此王景並無過激的反應。

與中央軍不同,作為一個軍閥,他們跟中央本就隔著一層薄膜。

中央並不完全信任軍閥,而軍閥對於中央也沒有多少忠心可言。

只要能夠維持自己的財富權勢,皇帝是哪個他們完全不在乎。

彼此都有著一定防備,比起韓令坤也更加容易接受羅幼度的存在。

“前線有了新的消息,兩位隨某入大帳詳談。”

王景邀請韓令坤、羅幼度入營。

步入營中,羅幼度左右觀望,營壘層層疊疊,好似軍陣一般,巡邏兵卒時而路過,頗具威武之色,暗暗叫好。

王景這類人就是單純的靠經驗吃飯的戰將,這種戰場打磨出來的野路子,真不見得會遜色經過培訓的大將。

來到中軍大帳。

王景、韓令坤先謙讓了一會兒主帥的位子。

韓令坤是中央軍主帥,而王景是地方軍總指揮,郭榮在下達任命的時候並沒有明確的分出誰統誰。

畢竟王景作為邊帥,郭榮並不放心將大軍交給王景,而王景的地位又擺在這裏,由韓令坤統帥又不合適。

故而兩人屬於連攜作戰,並無高下之別。

最終兩人一並分左右坐在上首,王景資歷高居左,韓令坤居右。而羅幼度因是監軍,在兩人側面第一位入座。

在他們下方左右各有三名將軍。

王景說道:“邱將軍,你來說說前線的情況!”

下首一員高瘦的將領出列道:“蜀軍已經得到我們出征的消息,並且派遣了趙季劄為雄武軍監軍使,統領秦、鳳二州,抵禦我軍。雄武軍節度名為韓繼勛,在得知我軍陳兵大散關之後,派出兵馬於黃牛坡建立營寨,似乎打算利用陳倉道的險峻抵禦我軍,並沒有利用威武城據守的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