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屎都趕不上熱乎的

汴京。

相對不太安分的洛陽,汴京反而更加穩定。

潘美、高懷德的坐鎮,就算有異心的,也不敢亂來。

加上羅幼度在開封府累積下來的名望,百姓對於新朝還是有一定的期待。

當然最關鍵的還是能夠影響軍方的兩位大佬正在江陵比賽釣魚。

這見過晉陽城那六城相連的規模,羅幼度回到汴京,就覺得渾身不是滋味。

汴京實在是太小了……

只是羅幼度並沒有遷都的打算,至少未來十年,沒有這個念頭。

汴京再小,也是這個時代意義上的中原之一。

五代諸侯入主中原,大多攻入汴京之後,就開始傳檄天下,邀四方來歸,並非沒有原因的。

這是一個象征,中原天子,若不在中原,還叫什麽中原天子?

遷都,得天下一統以後,四方安定,才能做的選擇。

當然關鍵一點,還是沒錢。

汴京再小,漕運上的優勢是任何地方都無法取代的。

汴水橫亙中國,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盡南海,半天下之財賦,並山澤之百貨,悉由此路而進。

國都在汴京,僅轉進的節省下來的錢,都是天文數字。

現在的中原經不起折騰,有遷都的錢,還不如南北征戰,盡快一統。

畢竟當皇帝,不是為了享樂。

羅幼度摟著符清兒,胡思亂想著。

符清兒在一旁跟他商議著將周娥皇進宮的事情,碎碎念念。

羅幼度跟郭榮有著相同的問題:後嗣太少。

符清兒在羅幼度出征的時候,跟著姐姐前符後學了不少當皇後的心得,對於子嗣這方面更是耳提面命。

羅幼度說道:“一切都聽皇後的。”

與符清兒溫存了會兒,羅幼度前往延和殿處理政務。

看著議事廳一份一份的奏章,羅幼度一個頭兩個大。

此次出征北漢是不得已之舉,為的就是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效果是顯著的,但對於國家的經濟壓力卻也可以預見。

此番出征動兵近乎十萬,後勤役夫二十萬人次。

閃電戰為什麽出人意料,那是因為違背常理。

這三軍未動糧草先行,並非是一句空話。

在糧食沒有準備到位的情況下,想要發動大戰。

結果就是需要成倍地調動人力物力財力以支持。

別看這一仗只打了二十七天,大軍來來回回不過一個月余,可朝廷所花費的財力物力,甚至超過了北伐幽州之戰。

北伐幽州之戰朝廷準備了一年余,很多事情都是順理成章。

但這次奇襲北漢,朝廷需要中止很多已經籌備的工作,一切事物都為軍事調度讓步,影響極大。

羅幼度這裏打是打爽了,政治戰略目的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這一坐下來,看著面前這“沖動後的結果”,羅幼度有一種想要撞墻的感覺。

這就是有準備與無準備的區別。

“還真是大炮一響,黃金萬兩!”

羅幼度看著議事廳的大佬們那無聲的反抗,拍了拍臉頰,自語道:“得讓南唐、定難出點血才行。他們最是跳脫,不出點血,太虧了。”

“去議事廳,將三位相公請來議事。”

羅幼度招呼了一聲。

三位相公分別是王溥、魏仁浦、宋琪。

羅幼度以王溥為首相,魏仁浦為次相,宋琪以參知政事的身份入議政廳。

三相中論及能力,魏仁浦為首,但以名望來說王溥最高,宋琪居於兩者之間。

為了廟堂的穩定,羅幼度短期內不準備換相,但會以參知政事的名義一步步將竇儀、趙普安排入議政廳,用自己的心腹掌控廟堂的行政大權。

對於王溥、魏仁浦的未來,羅幼度都想好了。

前者重名,羅幼度未來會給他一個體面的方式離開,賺足名望。

這是他站對位子的褒獎。

魏仁浦,他的才華能力太讓羅幼度喜歡了。

但這樣的人首相是不能給他的,授予三公職位,留在廟堂出謀劃策,動腦子就好,事情就交給宋琪、竇儀、趙普這些人去幹。

這個時間段,王溥、魏仁浦、宋琪都在議政廳理事。

得到召見,三人一並步入大殿。

“我剛剛看了奏章,確實……新朝財政有些吃緊。我得負主要責任……只是向我要錢,這就不要想了,我比你們更窮,北漢的國庫還比不上我查抄蕭思溫家的所得。不過朕想到一個法子,可以回回本。這登基大典得尋個時間辦了,稍微弄得大一點,邀周邊諸侯派人參加。參加登基大典,總不至於空手來吧。收些禮品,擴充一些國庫,應對眼前之急。”

王溥、魏仁浦、宋琪面面相覷。

道理是這個道理,說得如此直白,只怕也就羅幼度一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