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不孝子孫

將盧多遜的總結的孔家報告看完,羅幼度滿意地點了點頭,笑道:“你幹得很好,朕記你一功。”

盧多遜一臉喜意,高聲道:“臣得陛下知遇之恩,不求封賞,只願替陛下排憂解難。”

羅幼度笑道:“知你忠心,不計得失。但朕向來賞罰分明,不會錯漏任何人的功勞。”

盧多遜心花怒放地退了下去。

羅幼度皺眉的看著手中的報道,更堅定了自己整治孔家的心思。

孔家以各種手段收買人心,不惜損害朝廷的利益。鉆取法律的空子,給自己謀私之余,還向朝廷潑臟水。

連郭榮都不算是好皇帝,中國還有幾個能夠稱得上“好皇帝”的?

郭榮的好,在於他的英年早逝。

他在位這些年一直勵精圖治,開拓進取。突然駕崩,令得他的履歷不存有任何汙點。

就如唐玄宗一樣,如果他死在天寶初年,他能在中國所有皇帝裏保十爭五。

可在孔家治理下的百姓,竟然給郭榮套上了昏君之名。

合著沒有給孔家足夠的利益,都不算是好皇帝?

對此羅幼度可不願慣著。

朔朝!

每月月首的大朝會,一定級別以上的文武官員都要參加。

羅幼度高坐殿上,看著下方的文武,問起了禮部關於文教的事情。

聽著禮部的匯報,羅幼度點了點頭,說道:“甚好,但是還不夠,遠遠不夠。朕近日讀《春秋》,感慨先聖之不易。春秋戰國,諸國紛爭,文化禁錮。是文宣王帶領門下弟子周遊列國,提倡有教無類,廣招學生,打破了各國貴族對教育的壟斷,將文化的種子,傳播於天下。”

其實有一部分人將孔子跟儒家綁在一起,這是對孔子來說是不公允的。

儒家只是孔子的成就之一,他所開創的一門學說。

一個儒家遠遠彰顯不了孔子的偉大。

孔子真正偉大之處在於他對華夏文化的傳播,他打破了貴族對於文化的壟斷。

孔子之前並非沒有先賢,老子、子產他們在思想上的成就,並不亞於孔子。

但受時代限制,他們的思想只在貴族之間流傳。

是孔子打破了壟斷,不論是平民貴胄,還是諸國蠻夷,只要願意學肯學,孔子都將之收入門下。

有教無類四個字直接拉開了百家爭鳴的序幕。以一己之力,推動了華夏文化的蓬勃發展,讓華夏文化大幅度前進。

這份教育推廣的功勞,可比開創儒家這個學派學說更大得多。

“於春秋時期,先賢都能排除萬難,有教無類。我輩後人,焉能落於人後,今後理當加重文教之推廣。”

羅幼度慎重地囑咐著,要想真正的強國,文化的推廣是重中之重的事情。

羅幼度在上首,追憶先賢,感慨萬千,繼續說道:“朕偶得一句,讓諸公鑒賞。”

說著他將自己寫的那句“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掛在了殿前。

看著這句尊孔名言,廟堂上的文臣莫不激動萬分。

郭榮是好皇帝不假,也給了他們文臣一定的地位。

但是郭榮並不尊孔子,這對向來喜歡吹毛求疵的文臣來說,還是有著一定的遺憾。

能夠寫出這句話的人,對於孔子的敬重那是顯而易見的。

王溥道:“若無文宣王,萬古如長夜,陛下這幾個字用得是相當精妙。可表於孔廟兩側,以彰顯文宣王之功績。”

羅幼度頷首道:“可!朕欲請文宣王之後入宮一見,諸公以為如何?”

這種微不足道的要求,眾多文臣自然沒有異議。

唯獨個別人隱隱看出了端倪。

盧多遜自然是暗暗好笑,他雖不知緣由,卻也知道孔家要倒黴了。只是不知君上會用什麽法子,畢竟面對的是孔家。

在孔子光環的庇佑下,孔家等於有了一層無形的護身符,對付孔家,也會令自身的名譽受損。

其次就是趙普了,他對羅幼度的了解遠勝他人。

就羅幼度的作風,讓真要邀請孔家人進宮,哪裏需要在這朝會上提出來?

朝會結束。

羅幼度對於孔子的推崇尊重,讓汴京所有的文人學者都吃了一個定心丸。

畢竟羅幼度這剛登基就展開滅國戰。

這份好勝之心,讓不少人為之擔憂。

怕羅幼度窮兵黷武,使得國事衰敗。

現今也放下心來,知道這位新君,對於文事還是相當重視的。

至於孔家得到這消息,瞬間全府動員,張燈結彩,更加不要臉的吹捧羅幼度是當世聖君。

至於為什麽免稅復爵的事情石沉大海,在這一刻已經不重要了。

能夠得到新皇如此隆重地召見,足以讓孔家的聲望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一掃五代陰霾,恢復以往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