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 驚嚇 神器

汴京士人、武夫、百姓所表現的瘋狂,讓耶律敵烈大受震撼,回望身旁的耶律海思、蕭達幹、蕭術魯列、蕭撻凜等人,也是人人臉色緊繃。

眼前的這一幕是他們所處的世界觀,是難以理解的。

只要朝廷能夠解決百姓的溫飽,於封建時代這一塊,他所能衍生的力量是相當可怕的,這就是華夏王朝的底蘊。

即便進了皇城,耶律敵烈依然能夠聽到身後的呼喊。

隨著禮部的指引,耶律敵烈一眾人終於見到了傳說中的中原天子。

看著階梯上的羅幼度,耶律敵烈暗嘆他年少的同時,心甘情願地跪伏於地,叩首禮拜。

若說決定南投的那一瞬間,耶律敵烈還有些猶豫不舍,此番進京的見聞,令之打消了一切顧慮。

從各方各面耶律敵烈都能夠感受到中原的強大。

不只是力量,還有文化、制度、民生、科技……

他是徹底服了。

“臣耶律敵烈拜見皇帝陛下,願陛下聖體恭安,萬壽無疆!”

羅幼度看著臣服的耶律敵烈,大手一揮,長袖一甩道:“免禮,平身。在我中原不興拜禮,大將軍與諸位入我中原,便是自己人,無須這般客套。”

他並沒有讓耶律敵烈遵守中原禮節,而是直言自己人。

雖是同一個意思,但意義是完全不一樣的。

耶律敵烈也是心頭火熱,舔了那麽久,終於見到真人了,還說是自己人,高呼道:“謝陛下!”

耶律敵烈拜謝過後,雙手陳上了《納地表》。

耶律敵烈並不擅寫文章,這封《納地表》是馬得臣親筆寫的。

馬得臣在歷史上是契丹的著名學者,好學博古,以正直著稱,深得遼景宗耶律賢與蕭綽的信任,累遷政事舍人、翰林學士,常預朝議,寫下萬言書《唐三紀行事》勸誡遼聖宗,為契丹的文教立下汗馬功勞。

隨著羅幼度的出現,馬得臣並沒有在契丹出仕,反而因契丹分裂,給困在了雲九州。

最終因種種原因,馬得臣入汴京科考,高中進士。

馬得臣不願往雲九州為官,有心留在中原。

是羅幼度與之深談過後,馬得臣方才返回了雲九州。

《納地表》寫得很是精彩,其中還強調了雲九州的合法性,踩了石敬瑭幾腳,也維護了耶律敵烈的顏面。

羅幼度心情大好,雲九州的歸附,意味著羅虞朝廷在漠南有了數百裏的戰略縱深,大同雲中、雁門關與燕山防線連成了一塊。

進可攻,退可守。

就拿現在的局勢來說,東契丹現在戰略重心向東偏移,勢力範圍大概是日後的東三省。

這般一來,他們的進攻方向便被卡死在了渝關、居庸關一線。

同時雲九州的兵馬,還能橫穿漠南草原,襲擾東契丹的側翼,甚至是大後方。

當然他們也可以選擇從中京大定府避開渝關、居庸關,直接攻打雲九州。

這樣更簡單了,燕山防線的兵士從密雲古北口北上,直接就能切斷東契丹與大定府的往來。

漠北契丹跟崛起的蒙古也是一樣。

有了雲九州的存在,他們無法直接威脅山西雁門關。

在攻打雲九州的時候,他們將會面臨雁門關與燕山防線兩路兵馬的威脅,占據了戰爭的主動權。

這也是為何當初耶律德光要燕雲十六州的原因所在。

燕雲十六州這塊防線是華夏兒郎用無數生命經驗造就的一條抵禦遊牧民族的戰略要地。

對於耶律敵烈的賞賜,羅幼度也毫不吝嗇,授予了他營國公的爵位,同時還加封他為武寧軍節度使,右驍衛大將軍,白金、絹帛、食邑自然少不了,不過理所當然地加上了一句留京師奉朝請。

耶律敵烈臉上並無不滿,而是暗暗嘆息,最終還是留在了汴京。

羅幼度並非容不下耶律敵烈,但不會為了他特別破例。

獻雲九州是大功,怎麽賞賜,他說的算。而不是耶律敵烈想要什麽,就給什麽。

至於一同跟隨耶律敵烈前來的耶律海思、蕭達幹、蕭術魯列、蕭撻凜等人也是各有封賞。

相比耶律敵烈,他們都領了刺史的實權位子,相對來說,還是很滿意的。

封賞過後,理所當然的就是酒宴。

羅幼度找來了錢弘俶、留從效、李景等人作陪。

羅幼度見耶律敵烈興致不高,舉杯笑道:“大將軍可與傳言的不符呀。”

耶律敵烈趕忙舉杯,說道:“讓陛下見笑了。”

羅幼度道:“聽聞大將弱冠之年,便能射鷹獵虎,給草原人稱之為‘巴特爾’,怎麽一臉病怏怏的。朕還指望你這位草原‘巴特爾’,當朕的先鋒大將呢。”

巴特爾翻譯過來就是勇士的意思。

耶律敵烈帶著幾分不可置信地看著羅幼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