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送上門的石守信

石守信瞪圓了眼睛,看著面前自己養了十年的屬下許林,正在理直氣壯地跟自己談條件。

總結就是三條:加薪,加休,自由辦公。

“去你娘的!”

石守信已經很佛系了,畢竟時代不一樣。

歷史上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老石就是最早出來響應的,然後受到的獎賞最多,沒事就禍害百姓。

羅幼度的做法與趙匡胤截然不同。

石守信身為殿前司的第二把手,依舊是軍方的前幾號人物,握著不俗的力量。

他知羅幼度愛護百姓,亦不像歷史上那般專事聚斂,積財巨萬。

除了練兵習武,就是踢足球,在足球場上耗費自己多余的精力。

他養的足球隊,在汴京是數一數二的強隊,很有人氣。

一個佛系的石守信,今日讓自己養的文士給破防炸毛了。

石守信出身一般,是憑經驗打出來的將官。

如他這樣的武夫皆有養文人的習慣,輔佐自己處理瑣碎事物,代筆寫書信奏章。

畢竟石守信這類武夫是有自知之明的,就他們雞爪爬的字跡,寫出來自己都未必認識,就別為難羅幼度了。

文人說起來清高,可清高當不了飯吃。

在戰亂時候,能夠吃飽飯已經很了不起了。

為了生存,不少文人都委身於武夫之下,靠著筆杆子討生活。除了能夠賺錢,還有一定的盼頭。

如唐朝一樣,一個個著名的人物投身邊陲,不正是因為在節度使麾下混一身履歷好入朝為官?

跟著一定權勢地位的將官身旁做事,很容易就混一個好的出身。

但羅幼度的掌權斷了他們這條出路。

宋朝會出現冗官的情況,主要原因便是濫用舉薦制度,令得官員相互舉薦,一大批無能無用或者有能耐的人集中在一個崗位上,幹著相同的事,產生了三個和尚沒水喝的效應。

羅幼度深知舉薦制的危害,對於人才的錄用,嚴苛以科舉為主。舉薦、蒙蔭只是占據一小部分。

科舉為成績論,不論出身貧寒。

這也導致了文人投奔將官謀出身的路堵死了……

想要出仕,如果沒有一個功勛卓著的老爹,只能走科舉這一條路。

本來隨著文人的地位上升,武官並不高人一等。

現今的文人追隨武官充當幕僚文書,除了錢,別無好處,已經有不少武官招募不到文書幕僚了。

石守信有一個跟隨他很久的文書,今日卻不知哪根筋錯亂了,與之提了諸多條件。

石守信火氣噌的就上來了:“老子不缺祖宗,滾蛋!”

他扯下自己的靴子,砸向了許林。

要不是這些年,石守信收斂了脾氣,保管將對方騎在身下,對著臉就是一頓胖揍。

石守信氣呼呼地罵道:“老子就不信了,少了一個書生,老子就沒辦法帶兵?”

他罵得痛快,但很快就發現少了一個許林,殿前司依然是殿前司不假,可許林走得突然,並沒有完成有效的交接,導致了原本穩定的殿前司出現了小小的動蕩。

石守信只能親自出面安撫,瑣碎事物都需他來處理……

石守信本身就是個大老粗,不善於處理瑣碎的事情,花費了大量的時間,還老是出錯。

一天忙活下來,球沒時間踢不說,事還沒幹好。

石守信硬著頭皮,想要重新招募。

結果不言而喻,現在的讀書人都以科舉翻身為第一要務,沒有多少人願意給武官打下手了。

一連幾日,石守信都為軍中瑣事鬧得一個頭兩個大。

這連續幾日未曾碰球,石守信全身都不是滋味。

皇宮延和殿。

“陛下,石都指揮使求見!”

這日羅幼度正在想著即將到來的殿試題目。

他選狀元重實幹而非文采。

宋白不敵索湘就是最好的例子。

對於殿試的選題,也格外重視。

羅幼度聽石守信求見,忙放下手上的工作,讓人將他請入殿內。

“石老哥這是踢球缺人?找朕頂替?”

他打趣地說著。

在私下場合,羅幼度對於石守信這類的老兄弟,向來親善,態度與其他大臣大不一樣。

雖說身份已經有了顯著差別,但石守信這種大老粗就吃這一套。

他們不敢再將羅幼度當作兄弟來看了,但羅幼度這裏不忘初心,他們就會覺得特有面子,也就更加的忠心。

石守信聽到踢球,一臉郁悶,將情況細說,苦著臉道:“陛下,臣這大老粗,真不善於處理這些瑣事。娘的,現在的讀書人拗得很,有錢都招不到合適的。”

不經意間,他忍不住爆了一句粗口。

羅幼度並未在意,而是說道:“石老哥是想跟朕討要一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