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出征前的安排

汴京開封延和殿。

“哈哈哈……”

羅幼度毫無帝王風範的拍案大笑,下方嚴峻肅然的樞密承旨韓微勉力維持自己的形象。

因為跨海遠征,遠不如陸路驛站相連,快馬傳送來的方便。

而且海上行船小船易翻,得大船來往,還得看氣候而定,避開大風大浪的天氣。

只為一點消息情報就派遣大船往來,過於奢侈。

故而倭國、高麗方面的消息是一月一傳,隨軍司馬將月內的軍情瑣事,一一記下,然後林仁肇、陳德誠兩人將軍情奏報整合,由同一艘船送往登州港,再由登州轉至汴京,傳到羅幼度的手上,當然發生特殊情況需要立刻聯系朝廷自當例外。

時隔一個月余,羅幼度再次收到了東方傳來的戰報。

戰報寫得很詳細,羅幼度通曉兵事,這一字一句地戰報如同影像一樣,在他腦海裏如幻燈片一樣閃過。

他能夠明了的揣測出敵我雙方面臨的局勢。

一開始戰報的話風還是很正常的……

林仁肇憑借千裏鏡以及戰艦的優勢,封鎖了對馬島,斷絕了倭國侵略軍與倭國本土的往來。

接著盧絳、農皓出色的表現,他們在濟州島擊退二十倍於己的藤原師輔,最後林仁肇準確地判斷出藤原師輔的路線,一舉將入侵高麗的倭軍殲滅於大海之上。

藤原師輔欲乘舟而逃,讓鄭彥華生擒。

但到了陳德誠的倭國本島,話風就徹底地偏了。

自攻破大宰府,全得九州島之後,倭國就冒出了許許多多的漢人後裔。

什麽劉邦的子孫,秦始皇的子孫,還有徐福的子孫,甚至還有楊玉環的後人……

羅幼度眼淚都笑出來了,對著韓微說道:“劉邦的子孫姓劉不假,秦皇的子孫姓秦?還是他們跑到了倭島上,以國號為姓?徐福的子孫?莫不是那老道出海傳宗接代去了?至於楊玉環,更扯了,就馬嵬驛之變,玄宗自己的小命都要不保,還能送走楊玉環?”

馬嵬驛之變是李唐太子李亨針對唐玄宗的兵變,目的是要唐玄宗的命。是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臨陣倒戈,不願意弑君,這才擡出楊家人擋罪。

沒見馬嵬驛之變以後,李亨就跟李隆基分道揚鑣,自己跑到了靈武自立去了。

就這情況,楊玉環能夠跑到倭國,有鬼了。

“這群不要臉的家夥,真說得出來。投降,成了轟轟烈烈地認祖歸宗!”

韓微啼笑皆非的道:“陛下,此事雖說滑稽,對我們來說,卻也是一大好事,便於對倭國的統治。對於他們的行徑,朝廷不必承認,也沒有必要去否認,交給後世人評鑒就好。”

羅幼度頷首道:“朕也是這個意思……”

倭國偏遠,想要有效地控制,得雙管齊下。一方面在島上安排駐軍,讓自己的官員總攬島上的事務,讓華夏文化取代島上的神道傳說,廢了他們天皇的神化,另一方面就是給島上的武家喝湯,借助他們的手,穩定島上的局勢。

他們願意稱自己是華夏人,胡亂認祖宗,雖說心裏有些膈應,但對於朝廷的統治是大有好處的。

在中原本土,也不會有人當真。

李淵把道教祖師老子李耳尊為先祖,後世又有誰將此當一回事了?

別說李淵,即便是當朝,羅幼度都聽到他的祖宗是帝嚳麾下掌管民事的火官祝融。

反正連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跟祝融有什麽關系。

羅幼度沉吟片刻道:“對於高麗太子,韓卿可有看法?”

韓微明顯做過備案,說道:“在未滅契丹之前,高麗以安撫為上。等我們滅了契丹,高麗太子如何就無關緊要了。”

他說道這裏,眼中閃過一絲敬慕,嘆服道:“陛下之高瞻遠矚,令臣望塵莫及。事先安排陳處堯入高麗,在他的操控之下,高麗三十年內已經無力大亂,給了我們發展的機會。”

歷史上唐高宗也曾踏足過海東半島,他命李績、蘇定方、劉仁軌三員大將,抵定了海東的局勢。

他們覆滅了高句麗,滅亡了百濟,還讓野心勃勃的倭國在白江口吃了大敗,完全可以說將海東的局勢掌控在手中。

但是就是因為新羅尚有余力,而李唐的重心為吐蕃吸引過去以後,讓新羅鉆了空子,從而一統海東,從唐朝的手中,奪回了百濟以及一部分高句麗的控制權。

現在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海東的軍事力量為契丹、倭國洗刷了一邊,又在陳處堯的操控下,爆發了前所未有的內戰。

海東半島本就平靜不久,又遭遇這種大動亂。

說元氣大傷都已經很客氣了。

整體勞力的流失至少一半,數十年內別想恢復元氣。

數十年後,海東半島還有誰能記得高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