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 馬前卒

景瓊走在山丹王城,看著繁華的街景,解郁的心情緩和了許多。

山丹王城是甘州回鶻這一分支最驕傲的傑作。

當年回鶻有著短暫的輝煌,但很快因為各種原因為黠戛斯擊敗,回鶻也一分為四,其中一部分融入華北漢人,一部分遷徙至西域高昌是為高昌回鶻,還有一部分流浪到了河西,形成了沙州回鶻、甘州回鶻。

沙州回鶻融入了歸義軍,而甘州回鶻則在甘州自立稱王。

甘州回鶻受漢文化影響,不再以遊牧為生,反而癡迷建造城池。

他們用了數十年的心血,在甘州山丹建造了一座雄偉的巨城,在河西走廊、西域一帶,無出其右,以至於有位大食的作家看到此城後,誤認為這座城就是中國的王城,百般誇贊。

景瓊便漫步在這座王城的集市之中,感受著繁華與熱鬧。

西域現在不太安分,好在並沒有爆發全面會戰,高昌回鶻以及一些小國,還是維持正常商貿往來。

在絲路商貿的帶動下,甘州百姓的生活一日好過一天。

見到如此情形,景瓊作為回鶻可汗,自是滿心喜悅。

只是……

景瓊看著一群信徒湧向了大光明寺,眉頭便忍不住皺起,想起了今天是月曜日,也就是星期一。

摩尼教有月曜日洗禮懺悔的儀式,這群甘州百姓,顯然是去接受洗禮的。

大光明寺是他們甘州回鶻為了更好的控制百姓思想特地修建的摩尼寺廟,他們回鶻人以摩尼教為國教,而河西之地佛教昌盛。當地的原著居民多信佛教,雙方理念沖突,最初的時候,還鬧過不小的事情。

當初的可汗龐特勤大肆宣揚摩尼教,修建了這座大光明寺。

結果摩尼教便如扶不起的爛泥,並沒有從甘州吸取到多少原住民,反而有不少的回鶻百姓受到當地人的影響,改信了佛教。

當代可汗發現佛教同樣便於管理百姓,也就不再強行推行摩尼教。多年下來,回鶻固然還有一半人堅持自己的信仰,卻也在生活中接受了佛教的事實。

直到近兩年,隨著漢化版的摩尼教經書順著商路向西宣傳,一直不溫不火的摩尼教突然有了起色。

各種熟悉的經義內容,經過默奚悉德的傳播,很快就風靡甘州,掀起了風潮。

景瓊在第一時間就收到了漢化版的摩尼教經書,看著經書上的內容,他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恐懼。

經書的內容太熟悉了,與他自幼學習的東方漢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與之生出了思想上的共鳴。

崇尚強者人之常情,大虞朝廷的強大,配合信仰的加持,摩尼教在短短兩年不到的時間裏,首次壓過了佛教的風頭。

這可是當初他們耗時百年都未成功的事情。

景瓊已經意識到東方的大虞朝廷是在借助摩尼教來宣揚自己的文化,但他什麽也做不了,什麽也不敢做。

只能看著摩尼教的信徒瘋漲,看著漢文化在內部上下流行。

“回去!”

景瓊有些糟心,大虞的影響力是越來越大,他們的百姓對於大虞的各類生活用具也越發的依賴,喜歡穿他們的衣服,聽他們的音樂,接受他們傳來的信仰,再如此下去,回鶻將不再是回鶻。

可就算知道,他也沒有任何辦法。

實力完全不成正比……

涼州的李處耘、河湟的耶律休哥、寧夏的折禦勛!!!

李處耘自不用說,那是五百幹翻五萬的狠人。

河湟的耶律休哥自從調至河湟以後,雖然沒有高舉仁義大旗,但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無不彰顯仁義二字。

這位契丹的名將是真有儒家將帥之風,吐蕃的牛羊吃草過界,耶律休哥很熱心友善的將牛羊還回去,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言出必行,熱情友善,不但讓河湟百姓信服,河曲、青海的吐蕃人都知道河湟有一個好說話的統帥,紛紛要求歸附。

這人善被人欺,耶律休哥這種性格與當初的剛猛霸道慕容延釗完全相反。

有不開眼的就覺得他好欺負,結果自然不言而喻。

上了戰場的耶律休哥完全就是另外一副面孔,剛毅決絕,雷厲風行,將意圖占便宜的吐蕃軍閥以及河湟內部不安分的舊吐蕃貴族清掃幹凈,得了一個半面菩薩的稱呼。

折家以府谷為基,雖代代忠良,卻又無可避免造成了軍閥的事實。

當年折德扆便因不願意調任離開府谷,滅契丹這樣的大戰役,折家上下無一人參戰。

新一代折禦勛、折禦卿皆是志向遠大之輩,沒有折德扆老一輩的堅持,願意離開府谷。

羅幼度便將折家調往了寧夏,坐鎮富饒的塞上江南。

就西北這有李處耘、耶律休哥、折家兄弟組成的軍事力量,任何一方都不是現在的甘州能夠應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