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七章 狀元、探花

汴京歸雲酒肆,客流滿座,說書人抑揚頓挫地說著故事,引得了滿堂喝彩。

隨著生活的富足,到酒肆茶樓聽書已經是一種深入人心的生活習慣。

二樓隔間。

“聖功兄!”

“秉陽兄!”

兩個意氣風發的青年高舉著酒杯,神采飛揚。

這兩人可不一般。

左邊青年叫呂蒙正正是今科狀元,右邊的青年叫溫仲舒,乃是今科探花,都是名動京畿的好人物。

兩人年紀相同,又是同科三鼎甲的成員,一見如故,關系極為密切。

呂蒙正少年孤苦,二十六七的年紀,一臉老成。

溫仲舒面貌略顯生嫩,卻也沒有什麽出彩之處,所謂探花郎以容貌論,溫仲舒憑借自身的相貌,為此謠言正名。

兩人皆是進士及第,能夠直接入朝任職。

呂蒙正官拜將作監丞,而溫仲舒擔任大理寺的評事。

在職期間兩人皆有不俗表現,尤其是溫仲舒為人圓滑,敏於應務,為人處世剛柔相濟,獲得了極高的好評。

此番歸義軍歸附,自然需要朝廷的官員接管軍政事務。

溫仲舒因在大理寺表現出眾,得到了此番外調的機會。

呂蒙正此番宴請溫仲舒,也是為他餞行。

一朝天子一朝臣,大虞羅天子的喜好性格這些年早已給廟堂上的上下官員揣摩的差不多了。

換作以往,去邊境的苦寒之地為官,那都屬於貶罰。

歷史上諸多官員外調一個貧苦偏僻的地方都跟死了爹娘一樣,不願上任。為了避免客死異鄉,各種奔波打點,只求能夠換一個離京師近一些,或者富庶一點的地方當官。

但大虞朝廷卻不一樣,在羅天子的眼中,於繁華之處任官,幹得好是理所當然的,並不值得吹噓。同理搞砸了,那就翻不得身了,連錦上添花都做不好,還指望幹大事?

相反在邊陲之地幹出了成績,那就是擁有大能耐大本事之人,升遷的速度遠勝在富庶之地為官,甚至超過在京熬資歷的京官。

現今廟堂上的幾個關鍵崗位都是隴右、幽州、太原、嶺南這些地方磨煉過的能吏。

其中以宋雄為最,呂瑞、李昉次之。

風氣如此,大虞朝廷上下官員對於外調邊陲任職並不排斥,反而覺得是一件非常榮幸的事情。

這意味著朝廷看好你的潛力,朝廷有心培養歷練的意思。

故而溫仲舒此去萬裏之外的沙州為官,並不反感,而是有意氣風發的姿態。

呂蒙正也為自己的知己好友有這個機會感到高興,高舉著酒杯說道:“秉陽兄此去沙州任職,途經涼州時,可為兄帶一封信給張齊賢張參軍。”

溫仲舒大喜道:“弟久聞張師亮棄文從武,投身邊陲,能得聖功兄引薦,那是再好沒有了。”

他如何聽不出來呂蒙正這是在給他介紹人脈?

兩人共飲了幾杯,耳中卻聽大廳裏傳來了說書人的聲音:“話說張議潮出身沙州豪族,少有大志。大中二年,他乘吐蕃內亂之機,率眾驅逐沙州的吐蕃鎮將,遣使向唐廷告捷……”

溫仲舒細聽片刻,想起昨日羅幼度還特地召見自己,讓自己在沙州收集張議潮的真實事跡,以填補史料空缺,為其立傳,感慨地說了一句:“陛下真乃千古聖君。”

呂蒙正也知溫仲舒指的是什麽,關於廢除歸義軍之事,鬧出了不小的動靜。

在此事之前,呂蒙正還真不知道張議潮的具體事跡,直到羅幼度為歸義軍正名,方才知道在唐末如此惡劣的環境下,沙州敦煌居然出了一個如此了得的英雄人物。以一己之力,在無朝廷的幫助下,收復瓜、伊、西、甘、肅、蘭、鄯、河、岷、廓等十州之地,攜十一州地圖戶籍入朝,六郡山河,宛然而歸。

“不孝之人乃張承奉,乃曹延祿,非歸義軍,更非張議潮。張議潮生於淪陷,卻心系家國天下,面對踐踏國土的兇悍強敵,傲然的亮劍,光復河西十一州,乃蓋世之英雄。朕夙來敬重英雄,斷然不可埋沒。”

羅幼度身為皇帝,能為前朝的英雄好漢正名,自然不會虧待今朝的功臣。

溫仲舒看著對自己推心置腹的同窗好友,說道:“聖功兄,聽弟一句勸,你我生於今世,是最大的幸事,亦是最大的不幸。進能成青史偉業,退則籍籍無名,聊此余生。”

他們沒有趕上從龍時期,是不幸,但碰上了大虞朝廷銳意進取的巔峰時刻,可以很好地一展所長,是大幸。

溫仲舒考上了探花,為宰相薛居正榜下捉婿,也有一定的人脈,清楚自己這個機會原本是屬於呂蒙正的,是他不願意與母親分開,也不願意母親去河西受苦,放棄了這個機會。

呂蒙正曬然一笑,灑脫之極,道:“秉陽兄放心,各人有各人緣法,塞翁失馬焉知非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