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百日貼金

◎歷史,不從來都是由勝者書寫的嗎?◎

祝淩:“……?”

她緩緩打出一個問號。

好一個真實又不做作的回答。

那老和尚見她站在那裏不動彈,催促道:“別傻在那兒了,還不快來?”

祝淩跟了上去,老和尚帶著她繞過那座近五米高的佛像,又走進一條長長的,光線不怎麽明亮的長廊。

視線一片昏暗,祝淩只能聽到她和老和尚的腳步聲。

“方丈———”祝淩想了想,還是出聲找了一個話題,“外面那座佛像,為何金身只塑了一半?”

老和尚的腳步瞬止了一瞬,然後便聽他的語調傳來:“你猜?”

看這座普照寺所修葺的規模,也不像是缺錢的樣子,難道是因為某種不可直言的禪理,故意為之?

“我大概知道你在想些什麽———”昏暗的長廊裏,老和尚的聲音帶了點無語,“因由沒你想的那麽玄妙,就是因為缺錢。”

“……缺錢?”

“這座佛像在多年之前,由黃金打造,寶相莊嚴,慈眉善目,可惜,佛像造好沒多久,燕京的昌黎郡就生了瘟疫。”祝淩聽到走在她前方的老和尚說,“那場瘟疫可不得了啊……燕王先派軍隊圍了昌黎郡,又從燕國各地調了大批大夫送進去,藥材也是源源不斷———這本是件好事。”

他嘆了一口氣:“可惜,這瘟疫來勢洶洶,又找不到源頭,越是僵持,死的人越是多。昌黎郡漸漸成了一座死城,就這樣過了兩月,燕王下令,將所有感染瘟疫的人聚集在一起,統統焚殺,以防瘟疫傳染到別的郡縣。”

系統小白雲在意識空間裏呆呆地捏著自己的奶茶杯:【燕王這樣下令,不怕引起百姓暴動嗎?】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根據《燕國志》的記載,昌黎瘟疫那一年,鄭氏一族正是權勢最煊赫的時候。”祝淩理智地提出疑問,“《燕國志》上言‘百姓知鄭氏而不識燕王,天子之令於鄭氏出’。”

黑暗之中,老和尚的面容有一霎的驚異。

很少有人能像她這樣理智的思考問題,他還以為她會像大部分人一樣,要麽譴責燕王的殘暴行徑,要麽隱晦地替他辯護,而不是直接將疑問擺出。

祝淩問:“當年下令的人,到底是鄭氏,還是燕王?”

從客觀理智的角度看,昌黎發生瘟疫的那一年,燕王登基的時間並不久,基本沒有權利調動燕國境內軍隊,對一郡之地進行長久的圍困。與其說是燕王下令,倒不如說他更像是在背鍋。

“下令焚殺昌黎郡百姓的是燕王,建造這座佛像的也是燕王。”老和尚說,“但有趣的是,就在這座佛像竣工後的十日———不、七日後,昌黎郡瘟疫爆發的事,便傳揚地天下皆知了。”

他意味深長:“瘟疫爆發後,燕王一改往日驕奢淫逸、揮霍無度的形象,不僅自己主動削減了日常用度,還經常到普照寺裏,在佛像前為百姓祈福。”

小白雲在意識空間裏全程旁聽,此時忍不住發言:【如果他真的這樣做了,就很難讓人相信,那樣殘暴的政令出自他手吧!】

一片黑暗裏,祝淩微微皺了皺眉,老和尚講的這些東西,《燕國志》裏都有記載,只是春秋筆法太過,不少細節都模糊了。

兩人已經快要走出這條昏暗的廊道,老和尚卻是畫風急轉:“許是燕王的誠心感動了上天,就在燕王下令焚殺昌黎百姓的政令被頒發,天下嘩然,僵持不下之時,佛前供著的白絹上,卻突兀地出現了字跡。原來是佛祖不忍百姓受苦,決定將金身熔鑄成辟邪珠,分予百姓,替他們承受病痛之苦。”

“燕王得到了上天的指示後淚流滿面,在佛前長跪不起。後來,他按照佛祖的指示,將佛像融化,鑄成辟邪珠分予百姓。在佛祖力量的加持之下,那駭人聽聞的瘟疫竟然得到了控制,染病的百姓紛紛好轉。那條焚殺的政令自然就不了了之。經此一事,燕王在民間聲望大盛的同時,鄭氏借燕王的名義頒布屠殺令的風言風語也在市井之間傳揚開來,愈演愈烈,屢禁不絕。鄭氏老家主年事已高,驟聞此事之後竟然生了病,藥石無醫,不久之後便撒手人寰。”

———這也是鄭氏一族由盛轉衰的關鍵轉折點。

眼見著故事越講越偏,祝淩將對話重新引回最初的問題上:“如果真是這樣,在瘟疫結束後,絕對有不少人搶著要為佛祖重塑金身吧!”

怎麽可能會發生缺錢的情況呢?

老和尚回頭看了祝淩一眼,臉上帶著慈祥又悲憫的笑容:

“在昌黎郡瘟疫結束後,昌黎郡的一個村子裏,天生異象,彩霞漫天,當時駐守昌黎郡的將領派人去查看後,發現村子裏的空地上突兀地多了一尊近五米高的石質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