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石仲魁出名,賈寶玉挨打

而且,報信的還不是賈權,而是因為於洪高的關系,而去工部當小吏的那個私塾老先生。

賈政作為工部五品員外郎,雖然平時不太管事,也沒什麽事讓他管。

但一心向往科舉卻沒機會去考的他,別說老秀才因為是石仲魁的啟蒙先生,而傳的差不多人盡皆知。

就是沒老秀才,賈政自己也會關心每年的科考。

現在出了連中兩元的案首,再想想自己那個已經早逝的大兒子,還有已經11歲,卻連一部論語都背不下來,整日混跡在女兒堆裏的小兒子。

心裏不由冒起一股無名之火。

PS:有說林黛玉是5歲、7歲進榮國府的,但作者更傾向於林黛玉5歲上學,6、7歲母親早亡,8歲師從賈雨村啟蒙,隔年9歲時的4、5月一進榮國府。

年末林如海病逝,賈璉陪她回去祭拜,之後常住榮國府。

也就是說林黛玉此時已經在賈府一年,已經10歲,賈寶玉在原文中明確說過比林黛玉大一歲,也就是11歲。

問題是薛寶釵。

原文中寫過賈雨村審薛蟠的官司之時薛蟠已經15歲,然後進京,薛寶釵又比薛蟠小兩歲,也就是13歲。

如果林黛玉5或者7歲,賈寶玉6歲或者8歲,那薛寶釵就比賈寶玉大7歲或者5歲。

兩人結婚時,賈寶玉18歲的話,薛寶釵就23或者25歲了,這種年齡差如何等的起?

所以,本文中林黛玉10歲、賈寶玉11歲,薛寶釵14歲。

而且薛寶釵去年進京時13歲待選,年齡也剛好適合。

……

賈政既然心裏有氣,從衙門下衙回到家,當然想檢查、檢查賈寶玉的功課。

命人把賈寶玉叫到榮禧堂來,見他連論語第一篇都背不出來,心裏的怒意就更甚了。

大罵幾聲孽畜,就命人拿來棍棒。

四個仆役抓著賈寶玉按在長條椅上,可還沒打幾下,因為剛才問話耽擱了不少時間,賈母、王夫人,薛姨媽、寶釵、黛玉、王熙鳳、李紈和三春都出現在榮禧堂外。

賈政見母親來了,知道這頓打是沒法繼續了。

跪在地上見禮之後,有氣無力的說了句‘見過母親’就跪著不動。

這下反倒把賈母給唬住了,“這是怎麽了,好好的一回家就檢查寶玉的功課,我不讓你打兒子,又使臉色給我看了?”

“唉。”

賈政或許是真孝順,或許是孝順的同時,也知道因為賈母的偏愛,自己才能以小兒子的身份,住在家主才能住的榮禧堂內。

並且以二房的身份,主持打理整個榮國府。

這多多少少有些名不正言不順的意思。

而且外人知道這事,心裏難免覺得賈政恃寵而驕,欺壓長兄。

也難怪賈家未來會越來越亂。

所以賈政對賈母那是不敢有絲毫違抗,“母親還請息怒,兒子不過是羨慕人家的孩子,能連過縣試、府試,而且還都是案首。

再想想不爭氣的寶玉,這才心生不忿,絕無對母親不敬的意思。”

賈母一愣,思索著嘀咕道,“那不是說,院試再中案首,就是小三元了?”

隨即又再次問道,“政兒,上一個中了小三元的人是誰?”

賈政早就從同僚最終聽到不少消息,感嘆道,“本朝立國百余年,除了南方出過一位小三元,北方還沒出過一個。

至於大三元,前朝倒是有過兩個,本朝到現在卻還沒出現過?

不過,只要真中了小三元,這種人是必然中舉的。

要是再中解元,那也必然中進士,甚至……”

賈政沒把同僚們猜測的,只要中解元,皇帝甚至太上皇都可能想搞個大大的祥瑞出來的看法說出來。

賈母一聽眼裏就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當年女婿林如海就是探花郎,寧國府的賈敬也是進士出身。

科舉上的事,她還是知道不少的。

目光不由在迎春和探春身上掃了一眼。

至於惜春,一則太小,二則出身寧國府,賈母可不會真把好事給她,而不給親孫女。

甚至,賈母的眼睛還瞟了一眼林黛玉。

然後看薛寶釵的目光中,隱隱帶著些許警惕。

賈母會有這種想法,是受了賈政那番話的影響,同時她也清楚,賈家男丁就沒一個是有出息的。

否則別說秀才、舉人了,就是進士也不放在她眼裏。

而挨了打的賈寶玉,此時心裏不由暗恨,又鄙視石仲魁是祿蠹,沒心思去管賈母的眼神。

再說只要賈政在,他只會低頭一副恐慌、害怕的表情楞楞的繼續趴在長條椅上裝死。

但其他人哪個不是看著賈母或者賈政。

薛姨媽心裏不忿,薛寶釵則低頭不知道想什麽。

林黛玉咬著嘴唇,擔憂賈寶玉的同時,又想起探花郎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