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此一時彼一時

仔細想想,古代的河流、溝渠裏的小魚、小蝦可不少。

只要是水田灌水,必然會有魚和蝦進入稻田裏,所以古人對稻田魚並不陌生。

宋代稻花魚已經是佳肴,不少詩詞裏都提過。

曹魏時期好像川蜀之地就有過這種魚和稻混養的先例,之後雲貴、閩廣之地也多有記載。

京畿周邊從元代郭守敬開鑿通惠河之後,京城附近慢慢出現大量的稻田。

有歌謠雲:京西稻米香,炊味天知晌,平餐勿需菜,可口又清香。

這還是通州,清代明確記載著京城昆明湖周圍就有一千多頃,也就是超過10萬畝稻田。

稻花魚就有了足夠的先天條件。

試著問了問賈璉和賈珍,京城附近果然有大量稻田,不說萬頃,幾千傾也就是幾十萬畝還是有的。

如此一來還真有一點可行性,但想大規模推廣,卻根本不可能。

可這其實是好事。

上等、中等的好田基本上都在權貴和鄉紳手裏,這些人有一定的抗風險能力。

用幾畝地實驗的話,失敗了影響也不大。

也避免了窮苦人家大量破產。

10個、100個願意試試的鄉紳中,只要成功一半,那就是功德無限。

而且人家成功了,你卻沒成功。

以古代的輿論和士林風氣,絕不會去罵自己這個發明者,而是嘲笑那些失敗者太蠢。

石仲魁立馬決定還是自己花錢買點田地,做實驗,一旦真的成功了,對科舉之路和今後做官絕對有益。

第二,古代因為田地的肥力不夠,插秧可不會像現代那麽密集。

這就給稻田養魚提供了條件,養魚也能肥田,減少害蟲。

加上小農經濟人力不值錢,在現代精心照料成本太高的缺點,在古代根本不是問題。

還不用擔心農藥對魚不利。

但麻煩的是農戶根本沒養魚的經驗,不過想起於洪高用大缸養紅鯉魚的事,就說明大興周圍就有專門從事這方面生意的農戶。

而且即便每畝僅僅產2、30斤巴掌大的小魚,對鄉紳來說也是額外的收入。

做成魚幹一年都不用愁魚肉吃,甚至有些地主自己一年都難得吃幾次肉。

要是畝產糧食增加了一兩成,石仲魁這個名字百分百會被士林和鄉紳牢記和感激。

古代‘與民共治天下’中的‘民’說的就是鄉紳,而不是老百姓。

得到這些人的支持和擁戴,無論做官還是做事,都會容易很多。

這麽一想,好像真有必要買上十畝、二十畝的水田試一試,就算錯了問題也不大。

想到這,石仲魁不由想到繕國公府在大興的田莊。

趁著本來就要修補溝渠的機會,趁機把溝渠彎道附近的地改造出來。

等自己真試出來了,繕國公家肯定會跟進,隔壁的楊家也會為了利益而求上門。

給楊家一個面子,等於獲得一個四品提刑按察副和七品的六部給事中的好感。

又幫於洪高提升政績,到那時於洪高或許就不願意離開大興縣了。

等繕國公和楊家也成功了,大興其他鄉紳、勛貴、大地主們肯定會有人跟風。

於洪高就能憑借這份功勞,連升3級可能難,但從六品升到從五品應該不難。

聽完石仲魁居然異想天開的在稻田裏養魚,賈璉、賈珍頓時覺得他瘋了。

但賈寶玉卻沉思片刻道,“古籍中確有此事,可都是南方多雨水、氣候溫暖之地才有。”

石仲魁微微一笑,“別忘了通惠河和作為蓄水之地的昆明湖,從前朝開始就已經大面積種植水稻了。

叫來莊頭一問,稻田裏肯定有零星的魚類,小弟有個很簡單的辦法,既能養魚又能增加稻子的產量。

若是珍大哥、璉二哥和寶兄弟不信的話,等小弟在城外買一塊地試一試,左右也不過是幾個月時間而已。

等小弟功成之時,三位就明白,今日之言是否在信口開河。”

賈璉和賈珍不免猶豫起來。

石仲魁說的如此信誓旦旦,加上三人已經相信了他的人品,賈璉和賈珍不由想著只要不是一次性把農莊全改了,風險就極小。

而且十畝地一季的收入,甚至不夠聚德樓擺一桌酒席的錢。

萬一事成了,自己也可以在夏守忠,甚至聖上面前露露臉。

不成了話,自己也有苦勞,“賢弟見外了,但有差遣,只管來找為兄。”

這下反倒讓石仲魁猶豫起來,想了想後,與其欠賈家的人情,還真不如自己買一塊地,什麽都是自己做主,也免得被人牽制。

等成功了,就是他們求自己。

可惜他還是小看了於洪高的雷厲風行。

“既如此,那小弟明日回大興做準備,到時候璉二哥派人尋小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