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要權要錢

薛蝌、薛寶琴心裏同樣高興,三千兩銀子還不是主要的。

有了這次的事情,等於自己這一支就有了個靠山。

而且兄妹兩從小就跟著父親走南闖北,可以說做生意他們很擅長,卻因為年齡小,沒長輩,這幾年說是小心翼翼都不為過。

現在壓力一下子小了,別說薛蝌了,就是11歲的薛寶琴都不免胡思亂想起來。

“哥哥,姐夫有沒有可能擡舉您,讓你做官?”

薛蝌一愣,隨即嘆息一聲道,“我倒是想,可姐夫非要給我這三千兩,想開口都沒機會。”

薛寶琴卻搖搖頭,“大哥你糊塗,哪有辦一次事,就保證說為你求官的道理。真那樣,姐夫反而不可信。

現在這樣剛剛好,既顯得看重你,又可以趁機再考驗、考驗你。”

薛蝌這才反應了過來,臉露驚喜表情點頭道,“我聽人說,姐夫接了欽差差事後,這些天都忙著和工部、戶部的官員扯皮。

不行,明日一早我就去姐夫那邊候著。”

薛寶琴點頭的同時,又提醒道,“哥哥還是先去嬸娘和堂哥那裏知會一聲才好。”

“對、對、對”,薛蝌一拍額頭,“還是妹子想的周到。”

擡腳就想去找薛蟠,沒走幾步又停了下來。

“不行,還是明日和大哥說說姐夫的難處後,再幫姐夫的事。”

薛寶琴想了想,也贊同起來。

……

石仲魁那日去找皇帝,明著是借著見皇帝,來警告夏守忠。

但也是真有事。

從拿到戶部記載的,京畿之地所有在冊的稻田資料後,仔細查看了一天,回家後再把大興的土地招來。

有了土地這個對大興田畝之事,了解的一清二楚的地頭蛇在,別說有官紳想隱瞞田地了。

就是誰家接受了多少投獻過來的田地,都別想瞞過他。

“上仙,戶部的資料是十五年前清查時記載下來的,小神算了一算,大興應該有超過2萬畝的稻田沒被登記在冊。

至於麥田,雖然沒看到資料,但小神猜測,隱瞞的數量應該會超過5倍。”

土地這麽一說,石仲魁就明白了過來。

10萬畝土地等於66.67平方公裏,而現代社會的首都面積16410平方公裏。

大周的順天府雖然不知道具體有多大,但應該差不了太多。

15年以來的不斷開荒,開發出10萬畝,也就是一千公頃的麥田,好像也算不得什麽。

但石仲魁即便知道,也不打算告發。

普通農戶是沒能力開荒和保住這些農田的,這事一旦捅出去,全京城的勛貴、官員、鄉紳肯定會恨死自己。

今後別說做事了,被人使絆子逼回翰林院,去國史館任職修史的不錯了。

所以他找皇帝就兩件事。

一是要錢,二是要權。

皇帝對於給石仲魁些權利,倒是明白這是必然。

無論是推廣稻田養魚,還是疏通河道的事,沒點實際的權利,根本不可能辦成。

甚至連駐守在濟寧的河道總督衙門都進不去。

好在石仲魁也不用疏通整條京杭大運河,太上皇的旨意上明確寫著署理京畿河道疏通。

不過京畿漕運、永定河年年洪汛時,朝廷基本上都會派個尚書、或者侍郎、都禦史主持。

汛期結束,差事結束,職位就撤掉。

功勞沒有,出事了還得擔責,工部那是巴不得今年,甚至明年,年年都讓石仲魁管著。

皇帝聽到石仲魁這幾天,天天和工部、戶部扯皮後,心裏也在同情他。

想了想後,就給了石仲魁一塊,可以調動秀衣衛百戶的腰牌。

至於和文官的扯皮,那得看石仲魁自己的本事。

而石仲魁要的也很簡單,名正言順。

有了這個名義和權利,甭管那些官員是否推諉,不敢拒絕就行。

但給錢,皇帝可舍不得從自己的內庫掏錢了。

但一想到戶部的虧空,也知道想從戶部要錢,別說他石仲魁了,就是他這個皇帝都不一定要的到。

石仲魁也不會傻乎乎的和賈政外放時一樣,用自家的錢為朝廷辦事。

“陛下,臣請自籌資金,但還請陛下先給5萬兩銀子,以籌建衙門和收攏衙役、兵丁和小吏。”

“5萬兩?”

皇帝氣的心肝都疼了。

往年即便是尚書主持洪汛,都沒給過5萬兩。

而且大周戶部每年的稅收也就6百萬兩,而且還日間呈現下降的趨勢。

別說5萬兩了,就是兩、三萬兩戶部都不會給。

石仲魁笑著道,“臣今日借5萬,一年後還4萬兩。”

“當真?”

皇帝驚奇的直接站了起來,“愛卿可知君前無戲言,辦不到,就不僅僅是罷官免職那麽簡單了。”

這要是做成了,等於朝廷只花了1萬兩銀子,就把稻田養魚和疏通京畿河道的事情辦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