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先下手為強

聽聞有布告公布了稻田養魚的技術,京城、大興、宛平、通州等城門外全是抄寫的家仆、書生。

石仲魁本來就極大的名聲,一下子變的更加熾烈起來。

而且他是這個世界上第一個六元魁首,又兼著欽差差事,絕大部分人根本不懷疑真假。

不過石仲魁著重寫下的風險,也讓很多家中稻田並不多的中小地主們不敢輕易試試。

只想著反正他石仲魁有欽命,肯定會全力以赴。

而且最大的問題還是水源,更多家中有麥田的地主和官紳們,最希望的還是石仲魁能擴大京畿周邊的水源。

讓更多農田得以收益。

而且等上一年,等石仲魁再次推廣成功了,那就沒什麽可擔心的。

隨後石仲魁直接去了工部。

……

大概是崔和忠說上門堵刁德興的話,已經傳遍了整個京城衙門。

這次來工部時,看門的小官小吏的態度,明顯比戶部那群人要熱情很多。

而且還第一時間見到了左侍郎鄒恒毅。

隨後有過些交情的屯田司的郎中高永民,也被鄒恒毅直接叫到自己的官廳作陪。

等石仲魁拿到工部要求屯田司配合他的正式公文,和高永民一起離開,高永民這才笑著道,“沒想到伯謙還真的來了屯田司。

只是讓本官沒想到的是,你一入官場,就是從六品,更一舉奪下六元魁首。

實在是可喜可賀,又讓人嫉妒和感嘆啊。”

石仲魁拱手道,“下官能有今日,還得多謝大人提攜和愛護。”

高永民忙擺擺手,“本官可沒那麽大的本事,就連你老師於如松,師祖龐先生也不敢說你這個六元魁首是他們教出來的。”

石仲魁明白高永民這話的意思,連中六元更重要的還是運氣和時機。

甚至哪怕是狀元,更多的還是運氣和實力一樣重要。

有了高永民的支持,石仲魁很容易拿到了屯田司名下所有稻田的資料。

看完之後,又命人把已經在屯田司任職幾個月的薛金平,叫到了京城裏詢問了一番。

這才有了個大致的了解。

歷朝歷代屯田,一是解決軍需,二是開荒、三則為了利用軍屯,就近鎮壓民亂。

古代能吃飽的士兵,戰鬥力和士氣基本上都不會差。

等運河開通之後,也出現了專門為承擔漕運等差役而設置的屯田。

大周立國之初,京畿之地的屯田,名義上為一為京城十萬兵丁提供軍糧,二則農閑開荒。

百年過去,開荒的效果確實不錯,但屯田司手裏擁有的良田,別說滿足十萬正兵的口糧,就是讓3萬屯田兵自己吃飽都越來越難了。

不是屯田司手裏沒農田,實在是但凡開發出來的荒地變良田後,先是戶部會以天下農田和賦稅都歸他們管為由,要走一部分。

然後勛貴、官員們,也會人上下其手給吞沒一部分。

最後則是皇莊,甚至皇莊就是吞沒這些農田的最大黑手。

昆明湖周圍至少有1萬畝的稻田,就已經被皇莊拿走了管理權。

而且開國之初,一兵丁分50畝地,到了現在也只能維持住一人7畝左右。

收獲的5成糧食上交,加上還留在屯田司手裏的21萬畝農田,基本上都是中田、下田,畝產平均一下只有1.2石左右。

也就是說交完糧稅後,屯田兵到手的只剩下4.2石糧食。

504斤糧食養活一個成年兵丁沒問題,甚至比一般的雇農收入都要高。

但娶妻生子後想養活一家子,根本不可能。

唯一的好處就是屯田兵不需要服徭役。

不過這只是平均數字,也就是說必然會有比例不小的屯田兵,連4.2石糧食都收不到。

這些人的日子過的那叫一個艱難,所以說是屯田兵,其實早已經淪為了官吏的私奴,賺取一點口糧而已。

好在大周屯田和明朝衛所制度還是有些不同的。

屯田兵每戶只要出一個男丁接替父輩,去當屯田兵,其他的男丁並不用一直被限制在屯田司裏。

石仲魁聽完薛金平的講述後,不由皺眉起來。

好在自己不需要實地去考察,也不需要管麥田。

大興土地爺早就整理好了那邊6萬畝農田的資料。

剩下的15萬畝,雖然全都在宛平縣,可日夜遊神還是告訴了他不少真實的數據。

兩地加起來差不多有1.6萬畝稻田。

還有一萬畝在昆明湖周邊,這部分的稻田到不用他操心,宮裏的太監們會管著。

而且根本不打算讓他去實地看看。

而這部分稻田因為水源充沛,也成了最上等的稻田。

種稻子說白了還是水和肥。

古代大水災之後,一部分土地隔年的糧食往往會增加一些產量,就是因為大量泥土從河道裏沖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