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先禮後兵

拿到糧食後,石仲魁想了想,官場上最怕惹人注目,有些言官的眼睛,那是時刻都盯著朝堂上下的一舉一動。

因為這關乎他們的前途。

這8千石糧食自己拿回家,一點問題都沒有。

因為自己手裏實實在在有5萬兩銀錠。

但想分發下去,激勵屯田兵做事,怎麽也得先找個合理的理由才行。

說好聽點你這是有關系、有辦法,能為下面的兵丁某好處。

往壞處說,自己這就是以利收買軍心。

這是想幹嘛?

造反?

石仲魁不由想到了宛平城和大興城的鄉紳們。

作為本地地頭蛇,說宛平縣令等大小官吏和鄉紳們,完全不知道宛平城外有自噴泉和濕地,那是不可能的。

石仲魁沒記錯的話,此時的宛平城,也就是未來的房山。

一個長溝濕地公園,就一萬多泉眼長年噴流不息。

濕地面積173.33公頃,也就是1.7萬畝,要是算上周圍可以利用的土地,絕對超過十幾萬畝。

這還是未來不停開發才剩下的濕地,按照宛平土地的估計,濕地的面積應該能有3萬多畝,甚至更多。

唯一的麻煩是,柳魚兒在濕地內好幾個形成的湖泊裏,感應到了不少精怪的存在。

修為雖然不算高,可要是有一只跳出來搗亂,肯定會嚇的屯田司的青壯不敢再去開荒。

而這或許就是本地人,不敢去開荒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僅被嚇到了,開發成本肯定也不小。

但這就便宜了石仲魁。

而且他也只向工部左侍郎鄒恒毅,和屯田司的郎中高永民承諾了開荒1千畝,也就是一兩個村落的耕地面積而已。

邊長666米乘以1千米,走路繞一圈大概也就三十分鐘。

這天一早,幾十個家中至少有千畝良田的鄉紳,懷著期盼和不安,匯集在宛平城最大的酒樓。

前兩天濕地周圍的大小地主,都接到了欽差官署衙役的通知,而願意來的其實一半都沒有。

石仲魁找他們的理由很簡單,募捐。

不過在這之前,他先向工部要錢要糧而不得。

又去了戶部,再次被拒絕後,石仲魁開始登門堵工部和戶部的兩個左侍郎。

六元魁首上門,即便是三品大員家的門子,也不敢蠻狠到趕他走。

反而後院的老太太、夫人們,聽到門子的匯報,那叫一個激動。

不僅家中公子全出來迎接,就連五六歲、十來歲的男孩,都規規矩矩的出來請教。

目的無非是希望能得到石仲魁的教導。

即便拜師不成,只要石仲魁考教一番。

說一句,‘會讀書’,那這孩子不僅家中更重視,士林也會知道這孩子。

說不定就有‘神童’的呼聲傳出來。

石仲魁因為多多少少得了鄒恒毅的關照,在他家時,不僅以子侄之禮見了老夫人。

還真真切切的考教了鄒恒毅長孫的學問。

聽著已經11歲的小家夥,戰戰兢兢的回答問題,石仲魁嘴角一笑,誇了句,‘功底是有了,保持這個狀態兩三年,一個秀才是沒問題的’。

樂的在場的鄒家成年男丁,滿臉都是笑容。

這可是連中六元的科考魁首說出來的話,誰也不會在這事上反駁。

而且僅憑借這一句話,今後縣試、院試的主考縣令、知府,心裏必然會嘀咕著,要是不取這孩子,那是既得罪左侍郎,又得罪狀元郎。

只要文章過得去,縣試、院試肯定沒問題。

到了府試,因為是學正主考。

就更容易開綠燈了。

因為一省學正早已經從宋時的從九品,從八品,一路到現在的必須由翰林院的翰林們擔任。

翰林院的同僚,還真沒幾個願意得罪他。

以科舉論出身的社會,就如以出身論貴賤的九品中正制一樣。

即便官職比他大,心裏上還是會低他一頭。

當然,有仇的反而是壞事。

鄒恒毅下衙回家後,只能帶著石仲魁去了書房。

而且,他還必須先謝謝石仲魁,這才談公事。

隔天再去戶部左侍郎家時,待遇一下子又高了一等。

剛下轎子,門子通報後走進側門,院子裏已經跪了一地的下人。

按照和鄒恒毅一樣的套路來了一遍,戶部左侍郎趙伯春只能捏著鼻子答應幫他。

而且走的時候,還親自送他出門。

直到他上轎離開,這才進門。

這事很快就傳遍京城,不少家中有讀書還算不錯的子弟的家族,那是恨不得八擡大轎請他上門。

搞的賈政再也坐不住的直接找上門,然後賈蘭就加入到了走讀的行列。

至於賈寶玉,這家夥倒是巴不得上門請教,順便有出門的理由。

只不過討論的肯定不是四書五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