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侍讀學士

在生產力無法飆升的前提下,古人清理河道的辦法,基本上一靠河水沖刷,二考人力挖。

而人力去挖時,別說鐵器鋤頭了,就是木頭的工具都不一定人人都有,可想而效率有多低。

所以石仲魁很快想到了船只。

50艘大船分成十組,每隔半個小時開船拖動放大了幾十倍,只有四十公分長的鈍頭鐵釘的鐵犁耙,順著水流一路往下行船。

輕易就把大量淤泥從河道內攪動起來,慢慢匯集到河道拐彎處。

按照柳魚兒和常白玉這些天的實地考察,除了京城內的河道,整個京畿的河道一共有17處角度比較大的彎道。

石仲魁一邊命大船攪動泥沙,一邊命人在彎道處挖開一道分沙渠。

按照彎道背面必然會不管沉積泥沙的原理,有了分沙渠,泥沙自己就會往分沙渠沉積。

這辦法清理起來不僅消耗最低,速度也不慢,五十條大船來回行駛,輕易就能把大量泥沙從河底攪動起來。

唯一麻煩的是,大量淤泥還是會順著河道,沖進京城內的河道。

不過京城河道每一段都有關閘,用來蓄水擡高水位以通船。

未來三峽大壩其實也是利用了這原理,才得以讓船只順利通過高度相差巨大的上下兩段河道。

既然可以蓄水和關閘,淤泥沖進來反而更利於清淤。

等上流河道清理了幾遍後,京城內的水閘一關,上千人跳著簸箕、鏟子,下滿是淤泥的河段,一上午就能清理出大量泥沙。

等上一段水閘水位到了警戒線時,挖泥的人離開,再利用水流沖刷,輕易就能把剩下的淤泥,沖到下一段。

而且為了防止泥沙沖入河道下遊,石仲魁幹脆把護城河當成堆積泥沙的蓄沙池。

如此反復,京城內河道的清理工作居然速度最快。

當然,這也和沒人跳出來搗亂有極大的關系。

同時石仲魁因為手裏有兩萬六千石糧食,不僅一天三頓可勁的吃,甚至默許三千屯田兵把一個家人召集過來打下手。

這些人負責燒水做飯、搬運泥土,待遇雖然是一天兩頓,可每次四個比拳頭還大的饅頭足以吃飽。

最關鍵的是,石仲魁親自抓糧草,也就沒人敢貪腐。

可以說,朝廷每次辦事,至少一半以上都被上上下下給吞了。

大量人手參與下,6月中旬前,京城上遊和京城內的河道全部清理完成。

一場大雨之後,京城內居然沒出現任何水漫河堤的情況,瞬間讓石仲魁獲得朝堂和民間的一致表揚。

接下來把護城河的水流切斷,靠三千人力肩扛手挖,清理護城河反而最容易。

不過也不是沒人跳出來找他的麻煩。

畢竟按照他這辦法,效率雖然確實不錯,卻也代表著沒五年、十年就得耗費一大筆銀子來疏通。

但這次不需要石仲魁自己站出來申述,有的是得了好處的官員支持他。

最有利的辯解理由,就是朝堂每年都得派一位重臣,在5月份雨季來臨前,負責疏通河道。

這本身就是筆不小的開銷,而且年年征調勞役,百姓早已苦不堪言。

更讓人無奈的是,錢出了、人力也耗費了,效果卻出奇的差。

除了上下貪腐外,最主要的還是因為人浮於事。

甚至把清理河道當成一項固定的撈錢機會。

而石仲魁一聲令下,屯田營上上下下的官吏,生怕被他抓到錯漏,用軍法給斬殺了。

幹活那叫一個積極。

所以石仲魁把自己的賬本,有選擇的交到工部後,想找他麻煩的言官只能閉嘴。

而且這事傳到民間後,京城內外的老百姓和士紳基本上全都支持他。

最關鍵的是,六部侍郎們甚至內閣幾個閣臣,為了避免今後自己被任命為京城河道大使,這次算是自發的全站在石仲魁這邊了。

不僅石仲魁被彈劾的風波輕易被壓了下去,朝堂上還已經有人開始商議如何為他請功了。

等於同甫上門後,石仲魁這才明白,有人是打算在京城河道下遊,還沒著手清淤的時刻。

用升官的辦法,把自己調離以便撈點功勞。

甚至聽說設立在濟寧府的河道總督衙門,都打算用相同的辦法,來疏通大運河上,一些淤塞比較嚴重的河段。

“伯謙,父親讓我轉告你,能避免與河道總督衙門發生爭奪,還是盡量避開他們為好。”

石仲魁明白於同甫這話的意思,河道總督是實實在在的正二品重臣,不僅位高權重,還是利益極大的關鍵位置。

如果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來比較的話,河道總督就能撈百萬之巨。

明末東林黨大佬李三才的家財就有470萬兩銀子。

而這位大佬曾經以右僉都禦史的身份,總督過漕運和礦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