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布局

一曲終了,方圓百米範圍內的人,那是人人都沉浸在琴聲中一時間走不出來。

一些年輕的學子那是恨不得立馬拜倒在石仲魁座下,求他收自己為弟子。

隨著琴聲被大眾接受,石仲魁同時是《尚書》大家的傳聞,也隨著那塊絹布,傳遍了整個京城。

這下上門拜訪的人又變多了起來。

可惜管他是貴胄、豪強,還是名家和貴女,全都被王不離擋在了大門外。

而且越是聽過石仲魁琴曲的人,越不願意強行進門。

如此三天後,每天早上10點左右,宅子附近幾條大街上都會圍滿了好奇的士子和勾欄名角。

既然見不到人,來聽聽琴曲回家自己彈奏或者在勾欄裏彈,也能吸引不少文人墨客。

只要能帶來利益,市井勾欄的吹捧,也間接幫石仲魁擴大了名氣。

又過了七天,石仲魁都開始懷疑劉秀是不是離開了京城時,忽然心有所感的望向天空中。

只見一團紫氣慢慢顯現出來,立馬明白,不是王莽來了,便是劉秀來了。

彈完一曲,隱身飛上空中,定眼一看,輕易看到個年齡大概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正和幾個朋友惋惜的搖搖頭,然後往宅子大門擠。

想看看今日掛出的絹布上,關於《尚書》的注解。

卻不想今日居然一改往常,絹布上寫的是一道題目。

王不離大聲對露出好奇表情的士子們喊道,“各位,我家主人今日以文會友,若是哪位寫出的文章符合我家主人的喜愛,便請進屋一敘。

而且我家主人此舉,只為互相學習。”

一些本來還心有不滿,覺得石仲魁這是沽名釣譽的人,這才點頭露出滿意表情。

但真正願意答題的,卻只有些寒門士子,甚至是落魄到讀書都沒書可讀的年輕學子們。

豪門貴胄們不缺經書,也不缺做學問的師長,自然想著先讓人掂量掂量石仲魁的底細再說。

這下算是正合石仲魁的心意。

劉秀家道中落,又專門學《尚書》,立馬和其他學子一樣盯著絹布看起來。

而且石仲魁還很貼心的讓王不離在家門口,擺上筆墨和一卷卷空白的竹簡,甚至連書桌都擺了五張。

如此貼心的舉動,瞬間讓這些寒門學子們好感連連。

不出意外,劉秀和另外7個被當成掩護的學子進石家。

石仲魁作為六元魁首,不說學問有多強,至少學識上比這年代的絕大部分人都要強。

畢竟朝代越靠後,科舉考試就越難。

就如天朝的高考,上世紀8、90年代的題目,比起兩千後後的出題,難度絕對不是一個級別。

甚至元朝之後的科舉題目,考官出題的目的,已經不再說考學問,而是如何刁難學子。

出題那是越偏僻越好。

8個學子見到石仲魁那麽年輕時,心裏還有些懷疑和不安。

但僅僅只是一上午的交流,8人提問,石仲魁回答,很快便有人跪倒在地,誠心想拜石仲魁為師。

石仲魁卻在心裏嘆息一聲。

回答了三十幾個問題,很快便發現這8人中,很多人連完整的《論語》《孟子》都背不出來。

即便劉秀進京求學4年,他也背不出完整的《尚書》。

不是這些人蠢,而是想學,那些掌握的學問的老師即便教,可不是入室弟子,往往都只教一部分。

當然,石仲魁也發現自己在大周學的四書五經,和這年代的經書有不少差異。

稍微一想就知道,後代完整的經書,是經過無數先人增減過,才慢慢成形的。

但這難不倒石仲魁,京城內可以說,絕對是經書最集中的地方。

晚上偷偷去各個書院、學堂、世家走一圈,只用了十來天,輕易就利用空間農場,可以用意念抄寫的辦法,抄寫下完整的各類經書。

甚至石仲魁還發現,即便是同一本經書,各家流傳下來的竹簡上,居然也有不同的地方。

而這十幾天裏,劉秀等人算是真正意識到,石仲魁所學簡直浩瀚無際。

而且他還一點都不吝嗇的,只要你問,他便答。

十幾天裏,大家已經先後抄寫下完整的《尚書》、《春秋》。

同時《論語》《孟子》等經書,也隨問隨答。

搞得8個學子這些天大部分時間只顧得上不停記錄。

當然,在他們心裏,也已經把石仲魁當成真正的授業恩師了。

可惜石仲魁卻不願意收這些人為弟子。

不說7個普通學子對自己沒什麽用處,當劉秀的帝師雖然好聽,但石仲魁卻不願意和他捆綁在一起。

僅僅只是做個謀士,在幫劉秀起兵爭奪天下,足以影響劉秀和今後東漢的皇帝心向道家。

如此過了三個月,石仲魁也考驗了劉秀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