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9章 機會!機會啊!

時間回到一個月前。

這天入夜後,成都的武陵郡王府內一切如常,但直到深夜,書房的油燈都一直亮著。

蕭衍幼子,被封為武陵郡王的蕭紀坐在書案前,已經整整一天,眉頭不展。

為自身的處境感到擔憂。

平心而論,蕭紀雖然跟梁國朝廷鬥法屢戰屢敗,但實際損失並不大,也沒有跟朝廷徹底撕破臉。雙方的鬥爭,始終都是被壓制在“政治層面”。

一方面,朝廷並未在漢中以東屯紮重兵,只是例行在漢水中遊的始平郡(湖北武當山)附近屯紮了一支規模不大的兵馬,而且幾乎沒有出過郡。另一方面,蕭紀也很有尺度,沒有出蜀地挑釁劉益守的權威。

他似乎對自身實力也有很清晰的判斷,感覺不可能打得過朝廷的兵馬。

蕭紀原本的打算,就是在蜀地安頓下來,當個天高皇帝遠的藩王。

劉益守不來惹他,他就不去做那些無用功,至於篡位不篡位的,蕭紀沒有放在心上。

蕭衍都已經死了,蕭紀最關心的當然不是怎麽給爹上墳,而是自己要怎麽過下去啊。

哪怕生前再厲害的人,死了也就死了,什麽也沒有了,所擁有的一切都會化為烏有。

這些年蕭紀在蜀地苦心經營,還是頗有政績的。畢竟蜀地遠離中樞,蕭紀一切都要靠自己,兔子不吃窩邊草的道理他還是明白的。把身邊環境搞好,自己才能過得更好。

因此來到成都,並安定下來後,蕭紀就招撫蜀地僚人,充實人口,鼓勵百姓開荒,實行寬松的土地政策;蜀地因為梁國與北魏數十年拉鋸戰,已經民生凋敝,於是蕭紀又下令重建了空置百年的邛州(四川邛崍)與戎州(四川宜賓)縣城,部署軍隊招攬百姓入駐;收繳蜀地各處鹽礦鹽井,特別是自貢地區的富世井、大公井等超大型鹽井,大肆販賣私鹽賺取不菲的財貨,用以充實軍備。

總而言之,蕭紀享受著梁國朝廷提供的軍事保護,向朝廷繳納著數量很少的“保護費”,安心在蜀地猥瑣發育,且頗有成效。

他能奪回漢中,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間,靠的就是天時地利人和。

而不是自身的軍事實力有多麽出眾。

沒有梁國朝廷作為依托,賀拔嶽早就派兵入蜀了!

蕭紀對此有著清醒認識,因此時常擔憂朝不保夕。

客觀的說,雖然與劉益守政治立場不同,但這些年蕭紀在蜀地還是作出了很大功績,為發展蜀地民生提供了很多便利,比他那些傾覆滅亡的兄長們要強不少。

也幸運得多!

然而如今蕭紀卻面臨一個問題:上次出蜀地攻克漢中,直接將他跟朝廷的關系鬧僵了。

劉益守下令冊封蕭紀長子蕭圓照為漢中王,就是一道淩厲的反擊。

這是一件很令他惡心的事情,堪比熱翔糊臉!

而且這次冊封影響深遠,導致後續的麻煩事情一波接一波。

蕭紀無奈接受朝廷的冊封後,就與長子蕭圓照打商量:你還是世子,將來這些都是你的,漢中你就假模假樣過去就藩,掩人耳目,瀟瀟灑灑的過日子就行了。等外面風頭不緊了,再回到成都來,反正也沒人核查你到底在不在漢中。

漢中那邊的政務軍務,為父我會接手,不必你操心。

聽蕭紀這麽說,蕭圓照滿口答應,態度極為恭順。

然而當蕭圓照到漢中去“就藩”後,立刻就翻臉不認人,推翻了他們父子二人之前的約定。

出發前蕭圓照還信誓旦旦的對蕭紀表示:親疏有別,兒對朝廷那邊只是敷衍而已,漢中的事情,還是父親一言而決。

可是去了以後,蕭圓照馬上就忘記自己曾經說過什麽了,在乘人不備的情況下,將蕭紀派去監視的人全部驅趕走,又收買了派去駐守的武將,對他們大肆封賞提拔加以籠絡。

事到如今,漢中已經完全脫離了蕭紀的掌控!

漢中是糧倉,地處要害,而且面積並不算小。蕭圓照占著這塊寶地簡直要樂瘋了,壓根就不想履行之前跟父親蕭紀的約定。

朝廷封他為漢中王!他在這裏鎮守一方,有什麽理由去聽蕭紀擺布呢?至於繼承蕭紀的爵位,將來統治蜀地,呵呵,這年頭誰比誰傻啊!

在蕭紀沒有拿到漢中以前,蕭圓照對此是很期待的,因為他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越過蕭紀掌控權力。也只能等著盼著。

但自己老爹控制了漢中,而且朝廷將他蕭圓照冊封為漢中王後,這位武陵郡王世子就再也按捺不住了。

他現在就是名副其實漢中郡的一把手啊。無論是實控,還是名分,蕭圓照都捏手裏了。

既然現在就可以爽翻了,那為什麽要等以後呢?

他為什麽要等著蕭紀咽氣後,再去繼承武陵郡王這個虛無縹緲的爵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