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8章 忠孝節義

會稽以南的甬東(舟山群島),雖然自秦代以來就被命名,數千年前就有先民活動,但因為不與陸地接壤,地理條件不適合耕種,一直都是人煙稀少。

甬東的問題不僅在於耕地,更多的還是在水。

這裏的氣候地理,雨季相對集中,然而島嶼的土壤的固水條件卻很差,無法形成有效的地下水系。本地居民只好在有限的合適地點(附近有山泉)開鑿水井。

這些水井,多半是季節性的。若是遇到幹旱,則水井內水質不佳無法飲用,或者幹脆就直接幹涸。而每年六月份以後,雨水逐漸豐沛,水井內水質變好,本地人又開始大量打出井水儲存。

總之,耕地和水源的缺乏,嚴重限制了甬東的人口規模。自東晉末年孫恩盧循起義,將甬東作為大本營以後,雖然這些人陸地上的攻勢很快便被北府兵瓦解,但海上的攻勢卻並沒有完全停止。

北上閩浙,南下廣州,甬東形成的“海盜”勢力在南北朝數百年戰亂中非常活躍,卻又不顯於官府,不參與政務。

與陸地不接壤,亦商亦盜,自然條件惡劣,民風彪悍等等因素影響下,使得甬東成為閩浙“理論上”的轄區,僅存在於官府的地圖上,從來都未有效實控過。

而因為戰亂而逃亡的流民,躲避官府通緝的強人,來往於沿海航線的商賈,這些人的命運,逐漸跟甬東聯系到了一起。百年時間,甬東大大小小兩千多個島嶼,按照地理條件形成了九個互不統屬的“海盜勢力”。

這些勢力一方面組織島民開荒挖井,維持生計,一方面也將島民們組織起來,劫掠航線上的商船,甚至會打劫閩浙沿海地區的鄉裏。與此同時,他們還會參與到南來北往的沿海航線貿易當中,甚至不少駕船的水手,就是來自於甬東。眼線遍布沿海!

這裏的人,一直都是閩浙的“隱藏玩家”,不顯山露水,卻又深度參與廣州與閩浙等地的海貿當中。當然了,之前不顯山露水,是因為這裏的勢力互相牽制,制定了一套規矩,力量又分散各自為戰所以無法成氣候。

但陳霸先來了以後,情況就逐漸變得不一樣了。

當日陳霸先的船在翁山島擱淺,這裏是甬東最大的島嶼。在弄明白狀況後,陳霸先和他麾下百余號精兵偽裝成逃難來的流民,歸屬到這裏的海盜麾下。

陳霸先一邊隱姓埋名學習觀察海盜的生活習慣,一邊在實戰中展現實力,很快,他便成為了這裏的二把手,又順理成章的變成一把手。一國之才的實力,用在這裏顯然是遊刃有余。

不到半年時間,陳霸先就把原先懶散的海盜隊伍訓練成了一支進退有度,一切行動聽從號令的精銳!

又用了一年時間,陳霸先借助麾下群盜熟悉甬東海況及地形的優勢,將這一代的海盜勢力逐步收為己用。又借助自己是吳興子弟的人脈,與三吳本地豪強勾結,然後帶著甬東這些人,劫掠沿海商路。

劫掠,銷贓,購買糧草與軍械,訓練和武裝海匪,一系列循環下來,陳霸先手下終於擁有了不到一萬人的海匪精銳。雖然在陸地上無法與梁軍正規軍交戰,入了河道以後,也打不過梁國的水軍。

但是在海上,他們就是王者!

梁國朝廷根本不知道還會發生什麽“海戰”,他們在海上也一直沒有成建制的敵人,水軍都是為了攔截北方遊牧鐵騎而設計的。所以那些船舶到了海上以後,完全不能適應海況。

朝廷水軍中的水手,在海上操作船只的技術,也遠遠不如甬東本地的海匪。

大部隊出動趕不上,小股船隊出擊又怕中埋伏,閩浙都督王僧辯應對陳霸先的挑釁,很是吃力,局面很被動,且苦無良策。

不過,他還是找到了陳霸先的命門,派人去三吳的吳興鄉裏,直接砍下了三板斧。

第一板斧,將陳霸先一族的祖墳全部刨了,並更改縣志醜化其家族史,廣而告之以圖激怒陳霸先。

第二板斧,抓到了陳霸先的原配夫人,那個名叫章要兒,卻已經改名換姓叫鈕奴兒的鄉間村婦。同時被抓的,還有陳霸先的長子陳昌。

大隱隱於朝,誰也不曾想到,陳霸先其實一直都將自己的正室夫人留在吳興本地,改名換姓隱藏身份在生活,平日裏暗中接濟。

但隱藏得再隱秘,也止不住有人告密。在高額懸賞的誘惑下,已經躲進山林的度日的章要兒,還是被抓了,連同陳昌,一起被送往建康。

第三板斧更絕,高價收購關於甬東的海圖信息,越詳細給的錢越多。陳霸先的藏身地點或許是秘密,但甬東的地形則不是。來往於沿海航線的行商之人,都有一份或詳細或簡略的甬東海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