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反差

趙枝和顧競文笑一下子沒掛住,臉都快扭曲了。

周曉美瞅瞅他們的面色,道:“新的沒有,舊的還是有一些的,要不?”

過了村就沒了這個店,拿些舊東西換點好東西,值。

她說著轉身就從她奶奶房裏抱了一床被子出來。

補丁打補丁破舊不說,還有一股積年的味兒。

那是周奶奶的老被子,周奶奶早不用了,當然不舍得扔,本來打算找隔壁村彈棉花的重新彈了的,這有知青找來要換被子,周曉美就直接抱出來了。

趙枝和顧競文看到那一床被子,聞著那味,直接就往後退了兩步,臉上露出嫌棄的表情來。

他們家庭出身條件好。

哪肯用這個?

楊紅兵撓了撓頭,瞅了瞅外面飄得越來越大的雪,齜了齜牙,道:“換吧換吧,不過這麽破舊,可換不了多少錢,我給你兩塊錢兩尺的布票。”

周曉美咧嘴笑了出來。

這些新來的知青都是水魚啊。

她道:“再加一斤白面票,這床被子是我奶奶的,她牙口不好,我給她換點白面吃。”

“成。”

楊紅兵聽說是老奶奶的還覺得不好意思,抱了被子,送布票白面票過來時還特意拿來一包紅糖,說是給周奶奶喝的。

周曉美看他這麽個老好人,都不好意思太占便宜了,便在屋裏翻了翻,送了他些筷子碗搪瓷缸的甜頭。

別小看這些東西,沒有生活還是挺不方便的。

最後幾人算是只有楊紅兵有收獲的回去了。

收拾東西,熟悉環境,休息了一上午,下午幾人就跟著老知青們一起去了大隊木場那邊上工去了。

女知青跟著嬸子大媽們用竹篾編席子籮筐。

男知青跟著男人們就在另一邊或鋸木頭刨木板做木工活,或幫手劈著竹篾子。

徐建國帶新人們去木場時特意叮囑他們,道:“你們看到了,咱們大隊在大山深處,偏僻,窮,村民們自己都常常吃不飽飯,大多知青剛來時幹活都不太行,但又不能不給飯吃,所以對村民們來說,咱們是分了他們的飯吃,所以一開始對咱們就有些排斥。但其實他們大多淳樸善良,只要你們好好幹活,幹得好,時間久了,你們就會發現,他們其實很好相處。所以你們剛來,如果他們對你們嚴厲或者說話不好聽,不要放在心上,認真做事就行了。”

想想大隊長當初得知他們幾個被分到大隊裏時的態度和反應,程檸幾人秒懂。

楊紅兵摩拳擦掌,道:“放心吧隊長!”

他們早就做好了吃苦的準備。

砍柴,鋸木頭,他行!

有老知青瞅他一眼,心裏翻了個白眼,傻帽。

大家都做好了被人為難的心理準備。

結果其實也還好。

程檸幾人去了嬸子大媽那邊各自跟著自己的舍友坐在了一起。

嬸子大媽們看見她們,果然上下打量了她們一圈,就操著鄉音笑道:“你們來的時候倒是好,坐在這裏編編席子就成,要是秋天來,在外頭頂著太陽剝玉米棒子,你們這細皮嫩肉的,可熬不住,當初劉知青她們好幾個人都累倒了。”

幾個人瞅瞅一地的竹篾子,都不知道怎麽接這話。

但也的確,總好過頂著烈陽幹農活。

大隊裏安排了人教她們。

教程檸的是一個喚作周三嬸子的。

席子不難編,掐好橫向竹蔑,一上一下的別豎向竹篾,看起來很簡單,難在竹篾鋒利,她們幾人的手都太嫩,哪怕是閔然,常在家幫忙做家務的,編上一會兒,指頭也紅腫起來,生疼,更別說在家幾乎很少幹活的程檸和趙枝了。

好在程檸性子靜,穩得住,周三嬸子教了她,她不急不躁地找好角度,用著巧力慢慢塞竹篾,看得周三嬸子撇嘴,嘀咕道:“你這可真是,編個席子都能跟地主家小姐繡花似的,就你這,一天怕不是只能編出半尺長來,當編頭繩呢?”

說得大家都往程檸這邊看,笑出聲來。

程檸無語,頭繩,你能用這席子做頭繩?

但她自然不會傻得跟周三嬸子犟嘴,但也不受影響,仍是慢慢仔細地編,隔上一會兒還要吹吹手,歇上一會兒,周三嬸子看得嘴角直撇。

程檸也不介意,就跟她慢條斯理道:“嬸子,我剛學這個,肯定編得慢,但熟練了,手適應了,肯定就能慢慢快了。我這會兒要是貪快,手受傷了,後面才是啥也幹不成。”

周三嬸子嘴角再撇,偷懶就是偷懶,小嘴“叭叭”的,一看就不是個老實丫頭。

程檸本來想說“至於工分,我這兩天算是學徒,工分少記點就成”,可這話說出來會影響到其他新來的知青,到底還是吞下去了。

這邊正說著這話,另一邊卻是傳來“啊”得一聲。

眾人往聲音的方向看過去,就看到趙枝正左手握右手眼睛通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