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六章 什麽情況?(第3/4頁)

曹姝急忙搖著頭,“阿母剛剛開始治理大漢的時候,就曾多次吩咐要安頓各地的孤寡……還讓地方官員每月賞賜他們些衣食……論賢明,我是遠不如阿母的。”

劉長得意洋洋的說道:“那是自然,畢竟是我的阿母,又能差到哪裏去呢?”

兩人又談了談各地的情況,然後說回了正題。

“你看啊,這賜不久後要回來了,他回來後呢,讓他去兵學,苦讀幾年,就差不多可以就國了,勃那邊,我也不擔心,他們兄弟倆還能互相照顧,就是良這裏……這豎子生性良善,不愛言語,我都有些不知道該怎麽安排他了……他現在這情況,就是去徭役,都受不了啊……身體又弱,太學裏的那些學問,感覺也沒有幾個適合他的。”

“皇後以為呢?”

曹姝平靜的說道:“我倒是覺得,他有兄弟們幫襯,況且如今分權,就是做不出什麽大事業,能平平安安,便足矣。”

劉長想了想,也是這個理,點點頭。

“安是已經長大成人了,我也不擔心他了,往後,我可能就得盯著安息,盯著身毒,早些將身毒的局勢變得穩固……這幾個豎子也得早點長大,稍微幫襯一下安……”

“對了,勃那個豎子有書信嗎?他什麽時候回來就國?”

“有書信,昨天剛送來的,說是在齊國四處拜訪那些有名的大家,跟他們學習大道理……”

……

伏澤乃是伏勝的長子,繼承了父親的《尚書》,成為了當地有名的儒生。

伏勝已經逝世四五年了,當初他曾將尚書傳給了賈誼,賈誼非常的敬重他,常常寫信來詢問他的情況,告知自己的學業情況,在伏勝逝世之後,賈誼對伏澤也很不錯,沒有斷了聯系。伏澤曾在太學裏教導過學子們,可是因為口才不好,有點結巴,故而放棄了在太學教學,返回了自己的家鄉,整理阿父留下來的經典,開設了一個小私學,培養一些當地的年輕人,資助他們前往太學。

他的日子過的還不錯,直到這一天,一夥強人上了門。

為首者自是呂種,且不管他是不是呂種,這人的學問著實不錯,伏澤覺得,哪怕是自己教出的那些弟子裏,也很少有人可以與他媲美的。

但是吧,他帶來的另外一個人,那就是來砸場子的。

這個叫韓安國的年輕人,正在用一種很謙遜的姿態,來欺辱他這個五十八歲的老儒生。

“請您為我解惑,我知道自己天資不佳,為人愚笨,但是我很好學……我不會耽誤您太多時日,只要您稍微給我解釋些……”

韓安國畢恭畢敬的坐在他的身邊,等待著伏澤的回答。

伏澤臉色通紅,本來就有些結巴的他,此刻更是因為緊張而更加嚴重,“你,你,你,你……”

“請先生為我解惑!”

“我,我,我,我……”

伏澤說不出話來,直接從一旁拿出了紙和墨,在紙張上寫下了一行字,丟給了韓安國。

韓安國急忙看去,上頭卻寫了四個大字,“我不知道!”

韓安國有些失望,嘆息了一聲,退到了一旁,劉勃再次上前,兩人就以尚書開始了問答,伏澤的口吃終於也好了不少。

朱孟有些看不懂了,“看來你還是要多學習啊,你看呂君就能跟此人說的有來有回的,你連一句話都說不上……我感覺自己再讀半年書,都能追上你了。”

韓安國聽著他們的辯論,搖著頭,“他們說的都不是什麽高深的學問,還只是局限在尚書本身的斷句裏,可這不是學問的目的,做學問是為了做實事,是為了找出道路,不是為了斷句去領悟聖人的話語啊……過去聖人的話語,又怎麽會適用與現在呢?只是拿來作為參考而已,儒家這點是很不好的。”

韓安國公然的批判起了儒家,而伏澤周邊的那些弟子們,就只當自己什麽都沒聽到,皆低著頭。

朱蒙有些鄙夷的拍了拍他的肩膀,“兄弟啊,沒必要找理由,不懂就是不懂,你看我,何曾給自己找過理由?做人要坦蕩啊!”

韓安國聽聞,也頗為贊同,“你說的很對,我還是差了太多,我本以為齊國的賢才能與長安賢才相差不大,可是如今看來,這天下的賢才都聚集在長安了啊,地方上沒有什麽高賢了……就是有高賢,怕是也不願意為我解惑了。”

劉勃完成了交流,很是開心的領著他們眾人走了出去。

“安國,此公的學問還是不錯的,就是你的那些問題太刁鉆了,這裏怕是沒有人可以為你解惑……這樣吧,你要是真的想求學,就繼續跟在我的身邊,等我再轉幾圈,就帶著你回長安,帶你去結識一些真正的高賢,他們肯定能回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