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章 山人事業應如此

宗教這種東西在當下這個時期無疑是擁有巨大影響力的,畢竟任何地域的絕大多數百姓都是生活艱難,缺衣少食多病多災多難,這就是宗教發展最好的沃土。

無論社會再怎麽進步,生產力再怎麽發達,終究還是有太多的局限性,有太多沒有辦法承受的苦難和絕望,逃不了避不開,所以便有了宗教信仰。

蒙古各大汗國橫跨歐亞大陸,幅員遼闊,其疆土內的種族也十分繁多,這些都使得境內宗教呈現多元化,漢傳佛教與喇嘛教、道教、白蓮教等都取得了較大的發展,東西方的商旅、教士亦來往頻繁,自西方傳來的伊斯蘭教、景教和天主教與猶太教的影響力也十分巨大。

但宗教不是統一的,天然教義的矛盾使得他們無法融洽共存,尤其是在華夏之外的土地上,察合台汗國的分裂並不讓人意外,自他們某一部分既得利益者承認神權高於王權的時候就決定了。

朱元璋聽到兒子的解釋後也就不再多想了,哈密太小太小,其興亡盛衰都在大明一念之間,根本毫無一絲反抗的余地,說起來都不如遼東的納哈出以及雲南的梁王麻煩。

老朱打趣道:“難得還有你看不上的地方。”

朱標笑道:“兒臣喜歡開疆拓土,但哈密目前來說還是作為緩沖為上,往後自然還是要拿下的,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父子倆喝著茶笑談了一會兒,逐漸把話題轉移北方,老朱開口道:“也該叫常遇春回來了,你覺得該放誰去接替鎮守北方之責?”

若是別的朝代,太子嶽丈鎮守北方手握數十萬雄兵,那無論皇帝如何考慮,太子一系定然是要死保自家嶽丈的權柄的,所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只要大權在握雄兵在手,縱然皇帝傳位他人也可以清君側扶持太子上位。

不過到他們父子這一代就不同了,朱標並不是完全依賴自家嶽丈,真正的太子黨就是皇帝,所以這個嶽丈就成了威脅,萬一起了外戚秉權幹政之心可就要亂套了。

“說起來表兄這次立下的功勛也不小,抵禦了也速叠兒麾下最精銳的怯薛部數日不休的進攻,加上以前積攢的軍功,也該封王了。”

朱元璋搖搖頭道:“文忠縱然封王他的資歷也不夠鎮壓北方,還是得派馮勝或者傅友德過去。”

朱標點頭道:“這是自然,往後數年都應該是平安無事了,不妨多派遣幾個將帥去北方練兵,順便也是躲一躲,兒臣往後可還要有大用呢。”

這話雖然沒明說,但躲的是什麽自然不言而喻,胡惟庸近來可是頻頻想要借著吏部兵部的職權插手大都督府的軍務,年節期間也是多同淮西出身的將帥們往來。

胡惟庸在職位上是百官之首,在派系中是淮西勛貴的代言人,資歷也不低從龍安邦之功也有,有心算無心之下,不少人要被牽扯進去了。

原本朱元璋對此是樂於見成的,扶持胡惟庸的作用不就是這個,聚攏不尊朝廷律法的驕兵悍將貪官汙吏好一網打盡,順便收軍權於國家,除宋元以來文官風氣糜爛尾大不掉之勢。

當然,根本目的還是強化皇權,這個無可厚非,任誰做到這個位置都是要如此的,政治上相信他人實在愚不可及,這無關善惡,只是立場問題。

如果只是要維持大明的運轉的話,這些人死的越多越好,勛貴更是如此,歷朝歷代都要打壓武將體系,不是因為皇帝都是蠢貨,而是真的危險,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匹夫一怒卻能攪得天翻地覆。

不過朱標到底不是生於深宮長於婦人之手,只曉得四書五經何不食肉糜的太子,他有信心有把握壓服天下,平衡文武權貴。

所以才會希望自己父皇多留下一批得用的開國人才,哪怕他們是有這樣那樣的小毛病,但只要能力上過得去就好,讓他們死在開疆擴土的路上也好過死在政治清算上面。

老朱現如今對自己太子的滿意程度基本上是毋庸置疑的了,甚至常常在同自己皇後夜話的時候自吹自擂自己教育兒子的本事那是歷代皇帝中屬第一的,秦皇漢武來了也不行!

於是幹脆利落的應下下來:“知道了,咱會看著安排。”

朱標笑笑也不再多說,他自己嫡系都已經都安排出去了,其余大多是不太熟悉的,雖然也能通過情報分析,但終究是差了點意思,還是由自己父皇給他挑選吧。

老朱看人的眼光也是極為精準的,作為一個時代唯一的勝利者,他的一切基本都是頂配的,最多是受限於時代局限性罷了。

“北平京兆尹之職兒臣建議由錢唐擔任,如此再合適不夠,也能讓父皇消停消停。”

本來還樂呵呵的老朱一聽到錢唐的名字就是一黑,咬牙切齒的念叨著:“兩天一疏五日一諫,咱都快被他罵成無道暴君了,當年咱就不該讓這老家夥入朝為官,現在好了,丟都丟不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