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撕毀!

錢偉的案例,對於整個中日友好醫院骨科而言,都是一次無比經典的案例。

無論是從手術方面切入,還是後期的康復醫療。

都值得去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更深層次的理論。

醫學,往往就是這樣。

從臨床中來,而最終也要回到臨床中去。

而理論的價值,就是對於臨床研究效果的分析和探索。

這就是所謂的科學。

也是現存科學的理論。

對現存事物和現象進行研究,剖析,然後對理論轉化為生活中的東西。

目前的科學,就是對現存已有的物質和現象進行解釋和復制的過程。

所以說,目前的科學,尚未實現真正意義的創新。

當然了,這同樣也是科學發展的過程。

而臨床醫學,同樣如此,需要一個經典的病理,然後總結,剖析、研究,從而得到可以復制的成功。

會議室內。

聚集了中日友好醫院內部很多脊柱和神經領域的精英,而陳南,正在召開一次會議。

沒錯!

就是陳南牽頭的會議。

這是目前為止,陳南首次召開跨學科、跨病區,進行的一次會議。

即便是羅啟平、王亮、張曉麗等科主任或者病區主任此時都只能坐在下面。

陳南看見人員到齊之後,說道:

“這個會議召開的比較倉促,所以規模比較小,人數也不多。”

“但是,我希望大家能給予這一次研究足夠的重視!”

“錢偉的手術案例,讓我們看到了針灸聯合電生理監測手術的效果!”

“而之後錢偉的康復案例,更是讓我們看到了模擬電生理刺激聯合電針對脊髓與神經修復的效果。”

“所以,我希望在接下來的時間裏。”

“成立兩個小組,分別建立單獨的學科,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

“首先,是神經電生理檢測技術下指導手術。”

“這個需要脊柱外科、神經外科來配合!”

“脊柱外科,目前主要學科帶頭人是:羅啟平主任,齊歡主任,孫海剛主任,以及王亮主任。”

“如果要成立專項手術中心,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你們誰來負責?”

“這個研究,顯然不是僅僅局限於脊柱外科,因為我們後續可能還會繼續深入研究,補全這一項技術,為外科手術,增加一道防護欄。”

“比如,我們後續,完全是可以建設完成體系的神經電生理檢測技術,對各種外科手術,包括且不限於甲狀腺、心外科等……”

“所以,我想要咨詢一下幾位主任,誰願意擔任這個項目的主要負責人!”

此話一出,頓時幾個人都紛紛沉默了下來。

毫無疑問!

這個項目,絕對是可以拿到大獎的項目,甚至重要參與人員都能享受到其帶來的福利。

誰來做負責人,這是毋庸置疑的好事兒。

但是……

這一刻,卻沒有人吭聲。

因為大家關系都很不錯。

論資歷,肯定是羅啟平,但是,論現代醫學研究,得是齊歡,論急救肯定是王亮,論手術熟練度,當屬孫海剛。

四個人如何抉擇,有些困難。

而這邊,羅啟平猶豫一番,率先開口了。

他知道,這些人都很尊重自己。

而羅啟平現在不是院士,因為這麽多年來一直在臨床一線。

根本和院士無緣!

大家都希望羅啟平可以站出來。

可是,越是如此,羅啟平越要推辭,因為……院士對他而言,真的沒有那麽大的執念。

或許對於很多人而言,需要用院士來粉飾自己的身份。

但是,羅啟平不需要。

這並不是說羅啟平有多厲害,已經瞧不上院士了,恰恰相反,老羅對於名利,一直都很單薄。

要不然,這麽些年,也不會不爭不搶,只做一個病區主任了。

他和葛業榮是一批的,好幾次領導問過葛業榮的意見,想不想朝著管理層發展,但都被羅啟平拒絕了。

他的理由也很簡單:

“我是一個醫生,到了管理層,我就距離患者更遠了!”

“我的聲望每提高一層,那就意味著我和患者的真實距離,也就越遠。”

“我很滿意,也願意在今後的時間裏,做好自己的工作。”

這就是當初羅啟平兩次拒絕領導的理由。

而現在,羅啟平同樣準備拒絕。

可就在這時候……羅啟平剛準備說話呢,嘴巴都張開了……

忽然齊歡開口了!

他直接舉手說道:“這個,我先說一句吧。”

“我推薦一個人,那就是羅主任。”

“他是我的老領導,無論是能力、資歷、科研、臨床,都是一把好手,我覺得,有羅主任帶頭,可以做好這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