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3節 生而知之(第2/2頁)

天涯再將沈約所想顯於人前,張繼先見狀緩緩點頭,“貧道因緣未解,是以癡迷仍在,怪不得五歲方能清醒。”

沈約知道張繼先在說什麽,當初和張繼先初見,張繼先曾和沈約提及段往事——他因誤傷人命,轉生來化解因緣,五歲的時候都沒有開口說一句話,由於被因緣化作的無明所困,雖知自己有任務來此一趟,卻一直苦苦思索是何任務,直到一日聞雞鳴這才幡然醒悟記得前塵往事,因此做詩一首——靈鸚有五德,冠距不離身,五更張大口,喚醒夢中人。

人老了會有經驗,卻不是越老越清醒的,反倒是越老糊塗的可能越大。真正有希望的是年輕人,甚至是孩童,可惜這些人的清醒很快被世俗汙濁打壓。張繼先五歲就醒,這是難得的修為。

可張繼先還知道自己修為有差,如蓮花生大師般,因已去除無明,是以可以不經無明之體轉生世間,那才是真正的頂峰。

當然其次就是雖經無明體,可在出生的過程中,仍不被無明所染,是以記得自己的一切經歷。

張繼先管這種人叫做生而知之。

生而知之並非玄幻,事實上,孔子就曾說過——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