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三章 大計方針(第2/2頁)

他什麽脾氣,我知道,您也知道,那就是個懦弱中庸、極度保守的老儒官……

唐寅看到朱祐杬點頭,心中平添幾分底氣。

張佐提及袁宗臯態度,也是朱浩方略的一部分,由唐寅來說不合適,只有張佐這個深受興王信賴的王府家奴,提出袁宗臯的態度偏向中庸守舊,興王才會接受……反之,要是你唐寅主動提出,別人會覺得你是在跟袁宗臯競爭,惡意汙蔑對手。

“可王府上下調度,始終要聽取袁長史的意見。”朱祐杬說這話,表明他已傾向於唐寅的計劃,支持積極備戰,主動迎敵。

王府沒多少兵馬,但賊寇也沒多少,難得的是王府儀衛司下轄都是精兵,日常訓練未輟,弓馬騎射都過得去,更重要的是裝備精良,跟一群烏合之眾對戰,對方還是長途奔襲,穿州過省……

贏面很大啊。

就算不勝,也要把興王府不畏難怕事,敢跟賊寇交戰的決心和勇氣表露出來,戰局不利時大可把兵馬撤回州城,就不信賊匪還能攻陷城池不成?

張佐道:“王爺最好先定下方略,再去找袁長史商議……就怕袁長史強烈反對,無法成事。”

在這件事上,張佐有些著急。

他很怕朱祐杬見過袁宗臯後,被其一套大道理說服,那計劃將就此擱淺。

唐寅則表現出一副中立的態度,語氣篤定:“只要是為王府的利益著想,在下並不認為袁長史會阻撓,或許還會積極出謀獻策……在下願意供興王與袁長史驅馳,為蕩平匪寇盡一份綿薄之力。”

張佐好奇地側頭打量。

你唐伯虎真夠可以的。

讓我引你來見興王,你卻說要聽從袁宗臯的吩咐,難道要臨陣倒戈?

本來他心中略微有些不滿,但仔細一想之前袁宗臯核算王府賬目時,唐寅與之對著幹,暗中幫自己做了不少事,以其睿智豈能看不出已沒法改換門庭加入袁宗臯陣營?

那唐寅現在這麽說不過就是裝樣子罷了。

張佐想明白這一點,趕緊跟著表態:“老奴願為王府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遵從興王跟袁長史號令。”

朱祐杬本來擔心張佐和唐寅獻計是為了跟袁宗臯爭功,看到二人姿態放得如此低,老懷大慰,最後的疑慮也打消了,點頭道:“那我這就派人傳袁長史過來,一同商議大計。”

……

……

朱祐杬先入為主,基本已打定主意,袁宗臯即便來了,察覺到興王態度轉變,他能說什麽?

恨張佐和唐寅先斬後奏?

好像犯不著,人家以自己的方式為王府效力,看起來並沒有私心。

尤其是唐寅……

居然提出拿自己當誘餌?!

唐伯虎幾時有如此擔當了?

這還是那個知道寧王有不軌之心,只能裝瘋賣傻偷偷溜出南昌,四處漂泊無處依存的落魄儒生?

如今簡直是有勇有謀的代表,堪稱讀書人的典範。

袁宗臯不由對唐寅生出幾分敬意。

“既然袁長史也支持,那事情便如此定下來。”朱祐杬一錘定音。

袁宗臯看清楚局勢,知道不答應不行時,便選擇了默許,目光不由落到了唐寅身上。

唐寅多少有些羞愧。

怎麽說也是袁宗臯把自己引介到王府,卻在關鍵時候找張佐商議而沒有提前跟袁宗臯通氣。

袁宗臯會怎麽想?

朱祐杬道:“方略已定,下一步就是聯絡各方,看看是否能促成各路兵馬共同進退。孫子兵法曰:未謀勝,先謀敗,城外王莊的老幼婦孺還是要盡快進城避禍……這就要勞煩袁長史費心了。”

袁宗臯聽出來了。

就算問我的意見,我負責的仍舊是防護這一塊,具體出兵剿匪方針卻要聽唐寅的。

誰讓主意是唐寅出的,對方更是激進地提出拿自己充當誘餌呢?

不聽當事人的聽誰的?

“是。”

袁宗臯行禮受命。

隨後朱祐杬安排一番,袁宗臯、張佐和唐寅三人退下。

來到書房門外,沒了興王制約,三人相處時多少有些尷尬,袁宗臯明顯感受自己是被杯葛的那個。

“伯虎……”

袁宗臯本要說什麽卻欲言又止,忍不住瞥了張佐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