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章 巨浪滔天(第2/2頁)

見到的卻是他題目的前半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

皇帝和那些奸佞會想,好你個鄺洋名,這個馬屁拍得我們很舒服,不錯不錯,要好好重用你,讓你來跟我們一起享受這盛世王朝,跟我們一起掌權。

若有人攻訐說鄺洋名其實是在說大明將亡?

開玩笑!

就算皇帝再胡鬧,大明有外患,可在皇帝和那些奸佞眼裏能看到這些?他們只能看到國家好的一面,從來不會去思考這個國家要是亡了會怎樣……

……

……

種種跡象表明,鄺洋名不但在科舉出題上是個高手,琢磨人心方面更是個高手。

朱浩想到州衙在剿匪事上前後不一的態度,還有那晚剿匪戰事取得重大進展時,急著出來搶奪功勞,說明鄺洋名是個急功近利之人,聽不進勸誡。

所以朱浩在兩篇文章中,沒必要去規勸一個眼中只有權力,中庸守舊又沒有太大本事的庸碌官員。

朱浩發現,自己參加了鄺洋名主持的兩次科舉考試,見到他出的四道四書文題目,就幾乎把這個人參透了。

這大概就是古人流傳的“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由來。

把四書學完了,我就可以從中了解到一個人的性格和其政治主張,再反推他喜歡聽什麽,性格怎樣,再便是如何去迎合……

大概接受過系統儒家學說熏陶的官員都喜歡研究別人喜好,而儒家社會的人情事故就是這麽來的。

朱浩發現自己正在變成曾經討厭的人……可問題是,你身處這個社會,沒有權力和地位去改變一切,能怎樣呢?

不隨波逐流?

那你就是異類,必將被時代洪流淘汰!

朱浩不由想到勸慰袁汝霖的那番話,覺得那也是對自己說的,有時候研究人心,不是自己喜歡,而是要以此來獲得改變時代的機會……

……

……

正如唐寅所猜測的那般,朱浩要完成兩篇府試文章,根本用不了一上午。

唐寅對朱浩的才學沒有完整而系統的認識,但有一點他很清楚,那就是朱浩的水平應付安陸府試簡直是“殺雞用牛刀”。

可朱浩卻怕陰溝裏翻船。

鬼才知道這種小考會整出什麽幺蛾子來!

就比如說鄺洋名出題的方向,若是你不能很好地掌握,誰明白他現在意氣風發,完全聽不進去勸?

如果論述方向錯了,寫文章把他逼急了,管你什麽才華,文章寫得怎樣,直接把你刷下來沒商量。

這也是科舉考試中很多人一直郁郁不得志的原因。

不是沒才學,而是不懂得揣摩人情世故,很多當官的也是這樣……你不能掌控別人的行為,就要揣摩他的想法,對症下藥。

當然,揣摩出題人心理也是朱浩學問的一部分。

這一點唐寅很清楚,所以才對朱浩信任有加。

朱浩把兩篇文章寫到草稿紙上,寫完休息時心想這會兒唐寅差不多該接到王守仁了吧?

如果自己趁早交卷出去,便能見到當世另外一名曠世奇人王陽明,也是古漢語專業師生都想會上一會的當世著名的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軍事家,這位祭祀孔廟的方家比起唐寅來更讓人期待。

只是王守仁肯定不會像唐寅那樣被他掌控,誰讓王守仁是朝中重臣,身份和地位都不是他能拿捏的?

不過將來平寧王亂,我倒是可以出謀劃策,或可與其成為忘年交。

想到這裏……

什麽藏鋒、低調,朱浩才不用去管,三下五除二就把草稿紙上的文章謄錄到卷紙上,此時距離府試開考不到一個時辰。

兩個小時寫出攏共八百字的作文很難嗎?

特麽是在侮辱我一個具有兩世知識儲備的文學博士?

當朱浩舉手表明要交卷時,把周圍的衙差和考生給驚到了。

尤其是考生。

我們都還沒下筆呢,這小子已經交卷了?

鬧啥呢?

“這位小官人,您莫要著急,不會的話可以仔細思量一番……”

有衙差過來勸說。

之前那個在朱浩面前低頭的衙差頭目又出現了,一刀柄拍在說話衙差的屁股上:“說什麽混話?這位少爺乃是本縣縣試案首,已是秀才老爺,人家沒才學能坐在這兒?秀才公,您完成了?”

“是啊,我今天有事,今兒上午贛南巡撫王中丞到安陸來,我要陪同陸先生一起前去迎接,這不趕緊把考題做完好去赴約……就這樣吧。”

朱浩非常高調。

高調到周圍的考生幾乎要吐血!

這小子在胡說八道什麽?

巡撫中丞到本縣來,他說要前去迎接?

這牛吹得怎麽這麽離譜呢?

誰信?

反正我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