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三章 亂象叢生(第2/2頁)

唐寅已見過興王,專門留在西院宿舍等他,想知道朱浩是否把火藥配方賣給了出手大方的蘇熙貴。

朱浩道:“我說唐先生,你就這麽不信任我?就算我真的賣給他,你覺得蘇東主要拿配方做危害大明的事情?他只會幫他姐夫在朝中謀求官職上盡一份力,把配方獻給陛下……再則,我說過不會給人,那就是真的不會。”

“沒有沒有,我從來沒有懷疑過你。”

唐寅說這話時,自己都覺得心虛。

朱浩一陣無語,沒有你幹嘛來逼問我?

唐寅道:“我聽府上典吏提及,說是袁長史暗中與人商議,看看是否有必要把你送到南京國子監讀書,進修個一兩年,等考院試時再回來……這件事尚在商議中,做不得準,不過你得有個心理準備。”

朱浩點點頭。

看來袁宗臯真的想發起反擊。

先是針對唐寅,後來發現朱浩跟唐寅孟不離焦,幹脆也不施行什麽分化瓦解的策略了,把他送走,斷唐寅一臂,可能是最好的策略。

“難得他之前還在興王面前極力舉薦,讓你給世子授課,暗中卻安排你去南京……看來你小子在王府的日子不長久了啊。”

唐寅這話,挑撥之意明顯,變相在說,人家都這麽針對你了,你是不是該出手?

該輪到你表演了!

朱浩笑道:“這不是事情還沒定下來麽?我跟世子關系挺好的,恐怕他不會願意我離開王府。再說了,就算我去南京讀書……對我也沒太大影響,倒是唐先生你,若我走了,日後你在王府日子不好過吧?”

“有何影響?”

唐寅不想承認。

朱浩搖搖頭,有些感慨:“我年紀小,短時間內在王府無前途可言,其實我想出去遊歷一下,去年要不是記掛南昌唐先生你落難,或許我們一家就往江南去了,現在就在南京、蘇州、杭州等地安心求學,何至於要牽扯進王府這麽多事來?

“再者說了,我在王府,跟世子所學不在一個步調上,是否留下意義不大。所以唐先生不必為我發愁,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天下何其大,若王府真有意讓我去南京國子監讀書,我正好去那兒看看。”

……

……

興王府書房。

張佐正在跟朱祐杬匯報京師來的消息。

“王爺,今年伊始陛下就未再視朝,內閣首輔梁大學士多番上奏,請求陛下照例早朝,或被留中不發,或下旨批駁……西北宣府行在已修築完畢,聽聞陛下不日將前往宣府常駐……如今京師亂成一團,還有各地守備太監為迎合上意,搜刮民脂民膏……”

正德十年時,大明朝廷基本盤還是穩定的,可到了正德十一年,風雲突變。

先是正月初一朝臣入宮朝賀,結果等了一整天才見到皇帝,出宮時已是晚上,黑燈瞎火的,結果發生大臣出宮門時踩踏死人的情況,從那之後皇帝連早朝都不舉行了。

皇帝不問政務,所有朝事名義上是由內閣做主,但其實權力基本旁落到皇帝身邊的奸佞小人手上。

朱浩熟知歷史,知道朱厚照雖然不上朝,但奏疏基本能親閱,尤其涉及大事都能做主,但朝臣眼見皇帝不上朝,奏疏卻照批,只能認為皇帝把批紅權一概交給司禮監,等於皇權旁落。

朝中異議聲自然就大了起來。

興王府作為大明儲君所在,自然也關心這方面的事情。

“陛下為何會這般?這孩子……之前都精於朝事,從未出過差錯啊。”

朱厚照畢竟是朱祐杬的晚輩,朱祐杬沒想過要去篡侄兒的位,只想著好好輔佐侄兒治理大明,但現在的形勢是朱厚照行事越來越荒唐,之前寵信劉瑾、錢寧、江彬、許泰等人也就罷了,現在連朝事都丟到一邊。

任何一個對大明皇室忠誠之人,都擔心如此折騰下去,大明國將不國,變亂陡生。

張佐道:“去年朝廷與韃靼一戰,看似占了一點小便宜,但並未令韃子傷筋動骨,今年開春後,西北各處劫掠之事屢屢發生,若陛下貿然進駐宣府行在,出現什麽偏差,那可如何是好?”

他的意思是,皇帝喜歡去邊關,萬一跟英宗土木堡之戰時遭遇意外,那大明是否經得起再一次折騰兩說。

朱祐杬道:“那……本王這就上奏勸諫?”

“王爺,不可,萬萬不可啊!”

張佐趕忙勸阻,“現在已調查清楚,新任安陸知州就是太後安插到地方監視我興王府的眼線,太後深知當年之事……此等時候興王府應該低調謹慎,以不變應萬變。”

所謂當年之事,自然是成化末年萬貴妃廢太子立興王的過往,這件事一直都是孝宗的心病。

現在孝宗不在,朱厚照又長時間沒兒子,興王府在大明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漸漸地變成了張太後的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