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六章 二場、三場(第2/2頁)

只有第一題把方向引向大明立國之本,有點時務策的影子。

第四題屬於正經的時務策,論江贛地方叛亂後安民細節,無非是減免賦稅等,不管是文人還是武人,這都是老生常談的問題。

第五題則是論海倭,這有點從時務策往戰略策的方向轉變,題目中多次提到“太祖收海民歸於內”的說法,這就提到了大明執行已久的海禁政策,最後仍舊以禮教安民之類的觀點作為結尾,有點文人治國想當然的感覺。

……

……

一次會試,三場考試,通篇題目都算出得中規中矩。

沒有特別出彩的題,算是緊跟時代脈搏,題目中幾次出現跟寧王謀反關聯的題目。

相比於鄉試之前多考察考生對於四書經義的掌握,到會試這一級別的考試就比較側重考察考生治理天下的能力,如果只是那種讀死書靠死記硬背僥幸混過鄉試的書呆子,或者像祝允明、文徵明這樣光有才學而沒有治國遠見之人,遇到這種考試想中榜機會少之又少。

朱浩在完成第三場考試後,也在思索這方面的問題。

雖然說封建科舉荼毒人心,但在某些方面的直觀和遠見,卻非後世一些考試能比擬。

後世很多考試,主考應用文,就是一成不變的答案,再就是考人脈關系和臨場應變,對於天下大勢的考察僅僅局限於設定答案後的片面考察。

而封建科舉看起來都是以四書五經為基調,以聖人之言為藍本,卻因為聖人也沒規定說一定是天圓地方,考生對於家國大事的意見可以走向不同的議論方向,以此來判斷考生的治國才能。

不局限於世家門閥出身,更在意文章中所體現出的才學以及政治抱負,寒門中也能出雄韜武略有著遠見卓識的貴子,一步登天是有可能實現的。

……

……

三場考試結束。

朱浩如鄉試一般,回去後先好好休息,誰都不見。

等疲憊的身心恢復,他也是先顧自己手頭的事情,就連唐寅讓於三過來通知大家夥兒聚一聚喝場酒,朱浩都沒工夫搭理。

“朱浩這小子,也不知他考得如何,從考場出來便如沒影了一般,世子那邊也不去,這邊請他過來也不成行,或是此番考試考砸了?”

唐寅在跟蔣輪、陸松一起喝酒時,不住搖頭。

蔣輪笑道:“朱小先生本事強,說不定就考中了呢?老唐,你莫不是心中吃味?”

“怎會?”

唐寅面有不喜。

陸松急忙倒酒。

恰在此時,唐寅帶到京師的老仆進來通稟:“老爺,蘇東主現已折返京師,約見朱少爺,但投貼無門,所以特地差遣人過來詢問。”

唐寅皺眉:“沒瞧見正喝酒嗎?蘇東主找的又不是我。”

陸松有些緊張:“會不會涉及安陸的王府生意?”

陸松本要站起來,蔣輪一把將他按回到座位上:“不打緊,就算是,咱在京城,跟王府做生意還能讓咱插手進去不成?我看多半是蘇東主,又有事求於朱小先生。咱喝咱的。”

唐寅對老仆道:“跟來人知會一聲,就說我們這邊暫時也找不到人,會試剛結束不久,不是急事的話先緩上兩天。”

“是。”

老仆領命出去通知。

幾人又多喝了幾杯。

蔣輪問道:“唐先生最近不知作何打算?我從建昌侯那兒聽聞,說是陛下不日將啟程返京,約莫四五月間抵達京師,屆時世子或可順利繼承王位。等世子歸鄉,你不會想著去江南吧?”

顯然唐寅之前已在蔣輪和陸松等人面前提過,自己要回鄉省親之事。

唐寅看起來孤家寡人一個,好歹膝下有個女兒,就算嫁人了那也想隔一段時間就看看,總歸有個歸屬感。

“再說,再說。”

唐寅不著急決定一些事情。

之前他態度還算堅定,起了離開興王府之心,但現在婁素珍勸他留下,曉以大義,唐寅又舉棋不定了。

“要回去的話,京城也不知該買點什麽好,土特產什麽的多帶一點。”

蔣輪並不屬於辦實事之人,歪門心思不少,“另外就是世子……也該稱興王了,姐姐的來信中明確說明,他年歲已不小,就算今年不能成婚,也該把婚事定下。難得到京師一趟,京師中有什麽名門望族之女,王公貴胄家的……讓我多打聽打聽。”

唐寅道:“就怕這會兒沒人願意跟興王府聯姻。”

蔣輪撇撇嘴:“那可說不準,那些人家的女兒再不濟也是王妃,榮華富貴享之不盡。再不行,就讓陛下賜婚,連繼位帶定婚約,一並給辦了,等世子過了大祥之期就成親,我到京城來也算任務在身。你們最近也幫我打聽一下,我再去信跟姐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