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章 兩份遺詔(第2/2頁)

興王已死,那就該是益王繼位。

張太後問道:“楊卿家,何為兄終弟及?哀家並無其他子嗣,是否可從皇室旁支中,過繼個孩子給陛下?”

張太後不想讓朱厚照的叔叔或者是堂弟來繼位,而想著給兒子過繼個兒子,也就是她的孫子,那丈夫這一支就算沒有斷絕,從禮法上來說她也將成為“太皇太後”,繼續作為皇宮的女主人而存在。

楊廷和道:“兄終弟及,誰能瀆焉。興獻王長子,憲宗之孫,孝宗之從子,大行皇帝之從弟,序當立。”

如此一說,張太後立即明白過來,不是給自己過繼個孫子,而是給自己過繼個兒子,雖然不是盡善盡美,但聽起來好像差別不大,以後自己的“過繼子”當皇帝,自己還是太後。

王瓊出列道:“大明禮法,長子不得出繼。”

言外之意,王瓊不支持興王繼位,他想以益王繼位或者是找益王的兒子過繼到孝宗名下繼位。

楊廷和回頭瞪了王瓊一眼,沒有直接回答,而是以請示口吻道:“請太後及早做主,救大明社稷之危。”

言外之意,我已經定下興王來繼承皇位,看似我問你們意見,其實我就是禮貌性問問而已,最終決定權在張太後手上,而此時張太後已被我裹挾,外有江彬作亂,你們真以為有時間坐下來細談呢?

要定就定,幹脆利落一點!

張太後道:“楊卿家所言符合大明體統,便依楊卿家所言,草擬詔書。”

楊廷和馬上又拿出一份早就草擬好的詔書,請示道:“臣已有草案,請太後以陛下遺詔之命,宣告天下。”

“啊?”

張太後未料楊廷和會如此直接。

之前已呈送了一本“遺詔”入宮給她看,現在又來一份。

兩份其實是不同的,第一份送進宮中,是商議如何迅速安定京師局勢,第二份才涉及誰來繼位的問題。

在場眾王公大臣雖然覺得楊廷和的舉動有僭越之嫌,但都明白事急從權的道理。眼下皇帝的屍體都不在皇宮中,誰知道把事拖過夜會出什麽幺蛾子。

楊廷和不是僭越,而是想以皇帝遺命的方式,迅速安定人心。

張太後只讓魏彬將遺詔拿過去,簡單一看便點頭:“甚好。”

說好。

但沒有馬上決定。

張太後此時選擇信任楊廷和,主要是楊廷和看似僭越的舉動,並沒有參雜私心。

但她不無顧慮。

最大的顧慮就是,隨便找個人說繼位就繼位,如何保證我皇室和張氏外戚利益?就算是現在必須要做決定,那是不是先把所有事項都商議好,最好是把各家後路安排妥當?

不但張太後有此顧慮,連在場的勛貴和官員也擔心,主要是他們對小興王朱四缺乏了解。

這是個什麽人?

老天突然掉個皇位到他頭上,他轉眼就成大明之主了?

魏彬馬上將兩份遺詔內容宣讀,另一份因為未公開宣示過,眾人都以為真的是朱厚照的遺詔內容。

第一份遺詔是以太監張永、武定侯郭勛、安邊伯許泰、新任兵部尚書王憲各領一路人馬,守皇城四門、京師九門及各處要害,再就是罷團營遣散團營回九邊各地,罷皇莊、遣散豹房僧侶道士和女眷,罷皇店遣散人員,同時將豹房等處錢財收歸朝廷等等。

這份詔書內容,未提到江彬一句,但處處透出對豹房及江彬勢力的打壓。

第二份遺詔,就是楊廷和當眾拿出來,以興王繼承皇位。

魏彬宣讀後,回頭望向張太後,恭敬請示,等待再一次首肯後予以執行,張太後卻心懷疑慮,問道:“楊卿家,興王府位居安陸,距離京師山長水遠,若以興王繼位,敢問京師該當如何?”

此時張太後最擔心的,其實不是江彬,而是小興王繼位後,會拿她和張家開刀。

這個大明當下最尊貴的女人,此時體現出其優柔寡斷的一面。

楊廷和道:“當以壽寧侯、定國公、大長公主駙馬都尉、禮部尚書及內閣、司禮監要員作為特使,前往安陸迎鑾。”

他有意將“壽寧侯”說在第一個,乃是體會到張太後的心思,若是讓你弟弟參與到這次擁立興王事中,不但你決定了這個過繼子的皇位,還有你弟弟建下擁戴之功,那你們張家的地位以後也不會有所動搖。

張太後聽到此處,終於完全贊同:“一切便依楊卿家所言執行,及早定天下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