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三章 分身乏術(第2/2頁)

“遲了遲了!”

蘇熙貴笑著搖頭,“小當家最好是大登科後小登科,再說朝中事也耽擱不得,拖下去對誰都沒好處……早點把事辦了,您安心,我等也安心。到時鄙人定會再送上份厚禮。”

朱浩笑著頷首:“婚事會及早安排,不讓蘇東主你失望。”

……

……

蘇熙貴想的是他的生意,朱四想的是如何教訓那些文官,唐寅想的是怎麽混日子,蔣輪憧憬的則是幾時能封爵。

只有朱浩的心思比較復雜,心懷濟世之雄心壯志。

西北錢糧缺口得到解決後,眼下最緊要的便是趕緊找一個合適的三邊總督去主持邊地事務。

在三邊總督人選上,內閣首輔楊廷和並沒有傾向於支持李鉞或是孟鳳,而此時又一個人選出現在朝廷備選名單中,就是之前總督漕運而改鳳陽巡撫沒幾天的臧鳳。

二鳳相爭,反而歷史上被委命為三邊總督的李鉞最不被看好。

朱四在此事上也是遲遲沒有表態,看文官為了個人選爭來鬥去,朱四還覺得挺好玩,如此會讓他有一種充分利用敵人內部矛盾,瓦解敵人同盟的暢快感。

宛若鬥氣般,朱四就等著看文官的笑話,甚至連三邊總督都不著急去安排。

楊廷和在經歷了皇帝私下籌措錢糧的舉措後,極為不爽,但他也的確沒有遷怒於黃瓚,反而讓人前往南戶部拜會黃瓚,讓其能為自己所用,聽自己命令行事。

他選中的代表正是之前被調去南京的楊維聰。

楊慎得知父親的動向後,當晚便去書房找父親談事:“父親,達甫明顯是陛下跟前的人,為何要讓其去拜會南戶黃部堂?若其知悉此事,或將消息傳回京師。”

楊廷和搖頭:“之前將楊達甫調去南京,有草率之處,以為父看來,或是有人刻意為之。”

“嗯?”

楊慎很奇怪。

楊維聰背叛之事,可是經過多次實踐推導驗證出來的,並不是因孤證而存疑,當時還是按照楊廷和的意思促成楊維聰去南京,怎麽現在楊廷和卻主動為楊維聰開脫呢?

楊廷和道:“用修,你可曾想過,陛下身邊或有人暗中指點?你在翰苑中,多信任新科狀元朱浩……為父反而覺得他問題很大。”

楊慎搖頭苦笑:“父親,朱浩為了阻礙陛下跟孫部堂聯姻,不惜求娶孫部堂之女,加之他之前作為……不是父親說過,他不可能為新皇所信任?”

“但此人,也的確與興王府中人過從甚密。”

楊廷和自然有其懷疑的理由。

現在是說朱家牽扯到謀害朱祐杬長子之事,可沒有確鑿的證據來佐證,倒是朱浩跟興王府的人來往頻繁,其還是在興王府從一無知稚子逐步成長為今科狀元,這是連朱浩自己都承認的事實。

興王府既然當初收留朱浩在王府讀書,等其長大後,對其委以信任,難道就沒有這種可能?

楊廷和看出兒子對此事的質疑,不想壞了兒子做事的積極性,道:“為父此舉,也有試探達甫之意,若是他能促成此事,可將其調回京師,翰林院中急需人才……如今很多事……為父分身乏術啊。”

因為楊廷和忙著處理朝務,使得那些無關痛癢的事情,諸如控制翰林院,掌控民間輿論等,需要有人來代勞。

可因為朱浩救了劉春,現在翰林院和詹事府並沒有把控在楊廷和信任有加的石珤手中。

劉春年老持重,對楊廷和是很敬重,卻遠不到事事聽命而為的地步。

楊慎看似年輕有活力,但要幫楊廷和把翰林院牢牢控制住,還缺乏資歷,也無法勝任更高的官職。

楊慎道:“父親,兒並不認為啟用達甫是什麽好主意,但既然父親說了,可以一試。兒還有一件事想問,朱浩背後的家族,牽扯到錦衣衛內部紛爭,聽說其大伯最近已調往南京,可是父親的意思?”

“怎麽,你替其家族不值?”

楊廷和聽出兒子是在幫朱浩出頭。

或許楊慎覺得,朱浩現在正為我們所用,其伯父便是我們強有力的幫手,為何要將朱萬宏調去南京?

楊慎低下頭:“兒無此意。”

“最好沒有。”

楊廷和道,“無論你信任誰,或是覺得誰堪當大用,都不可完全推心置腹……人心隔肚皮,哪怕是朱浩背後的家族,也不見得會齊心協力。正因為如此,為父不能因為興王府跟朱家的芥蒂,而完全相信那個朱家出身的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