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八章 沒你不行(第2/2頁)

張佐在旁聽了半天,想到什麽問道:“那小先生,之前說開銀號,不是也能賺不少銀子嗎?”

朱浩點頭:“是啊,銀號一年盈利,也有個二三十萬兩吧。”

朱四道:“能不能再多一點,一年賺個一百萬兩,朕覺得就大差不差了。”

張佐聽了皇帝的目標,不由咋舌:“陛下,大明朝廷去年一年的開支,也沒到三百萬兩啊。您這是要讓朱先生再造個大明朝出來嗎?”

“這麽少嗎?”朱四顯然被朱浩教育到對小數字不敏感,他卻沒想到,整個大明的開銷才幾百萬兩。

朱浩笑道:“我們這才剛開始,一年先盈利個幾十萬兩,到時若是西北或是東南有什麽需要,就能解決,剩下的可以留給內府,陛下可自行支配。

“另外除了開礦、冶鐵之外,臣的想法是讓唐先生順帶監督造船,打造海船,編練海軍……臣在一本古書上看到,說是海外有一處,盛產白銀,到時一年產出的白銀數量,就不下於三百萬兩。”

“是嗎?那是不是全都是銀子所造的海島?”

朱四一聽,頓時來了興趣。

張佐急忙道:“陛下,要是市面上銀子太多,那衣食住行的東西,都會貴很多,那時銀子就不值錢了。”

朱四道:“銀子在別人手上,和在朕手上,能一樣的嗎?就算東西貴一倍,朕有銀子在手,那也是賺的。”

顯然朱四連增發貨幣造成的通貨膨脹道理也都明白,雖然具體的理論了解得不夠透徹,但大致的道理卻懂,那就是大明的物產價值是恒定的,白銀增多就是貨幣增發,必然導致銀價貶值,貨物的售價自然而然就會提高。

以往朝廷想增發貨幣,才有發行大明寶鈔的舉動,但也因為大明寶鈔保值率太低,使得朝廷增發貨幣只限於紙面上。

而現在朱浩所出方略,可是直接開采和冶煉白銀,那情況就不一樣了。

怎麽的,朕的白銀,還比民間的銀子臭嗎?

都是白銀,購買力自然是一樣的。

朱浩望著垂頭喪氣的張佐,笑著安慰道:“其實張公公擔心的很對,我們不能讓民間的貨物價格居高不下,如此民生無法保證,百姓不能安居樂業,就是朝廷的失職。所以我們要造出更多的貨物來,而且當下民間制造出的財富,一年至少有三千萬兩以上,三百萬兩只是府庫收入而已。”

張佐一聽,心裏好歹舒服了一點。

若是以大明一年只產出三百萬兩的貨物,那的確增加三百萬兩的白銀,會讓貨物價值貴上一倍。

但大明一年怎可能只創造出這麽一點價值?

朱浩說三千萬兩都是低估了,因為大明的稅賦的確不高,就算是商稅也不過才十五稅一,而大明弘治年間,一年的商稅收入都不超過十萬兩,到正德末年也是如此。

可見商稅在大明府庫收入中,所占比例太小,大明還是靠農業稅、鹽稅等支撐起來的。

“海外的那個海島在哪兒?什麽時候能去挖銀子?”

朱四更關心朱浩賺錢的速度。

朱浩道:“先要造船,這些船既可以作為平東南海盜之用,還可以出海去征服外夷……那地方遼闊,可能比我大明國土都要大上許多,但因為是蠻荒之地……需要大批人過去開墾。

“行行行,都由朱浩你來辦,朕突然覺得,這大明的事非要由你來主導不可,不單是開礦和去海外找銀子,還有最近幾天你不在,那些奏疏都快愁死朕了,你趕緊給解決了,不然朕連覺都睡不好!”

朱浩要的就是這效果。

朱四的活全給他幹了,讓小皇帝覺得還是躺著比較舒服,他才會心甘情願把手頭的權力交出來。

朱浩要做的就是一個權臣,若是按照一般文臣的定位,他想改變時代……幾乎沒有任何可能,也別指望朝廷能給他多少支持。

想改變時代,就要自己幹!像現在這樣,拿到一個權限,在朝廷的體系外,自己去開礦、冶煉、造船。

朝廷想過問?

那你們自己出銀子來解決東南海防問題!等把楊廷和趕走後……朱浩感覺自己在朝堂就沒什麽大的障礙,更能放開膀子幹。

“陛下,幹活之前,臣想先回家看看,說起來……最近我都沒回去,等晚上再回來做事,不知陛下是否……”

朱浩做請示。

朱四爽快地道:“沒事,你早去早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