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五章 預設的陷阱(第2/2頁)

朱四問道:“若是姓楊的不自己提,讓言官參劾呢?”

朱浩笑道:“除了楊閣老所提意見,陛下誰都可以不理會……陛下還可以在朝堂上單獨問楊閣老的意見,想要撤換陛下信任的宣大總督,非由首輔大臣來建言不可,他人的意見,陛下不用理會便是。”

……

……

正如朱浩所料。

楊廷和對於宣府、大同一線局勢並不了解,以為韃靼人的攻勢已經消退,畢竟以往韃靼人的主要行動策略,就是掠邊搶奪,加上情報顯示過去兩年草原上災情嚴重,又恰逢達延汗死去後各部族紛爭,楊廷和不覺得韃靼人有能力進犯大明。

現在各處戰報趨於平穩,楊廷和作為職業政客,優先事項不是考慮如何穩定宣府局勢,而是要遏制小皇帝收攏宣大軍權的野心。

楊廷和找左都禦史金獻民商議此事。

金獻民見楊廷和來訪,便感覺事有蹊蹺,等楊廷和說明白是要徹查宣大一線是否虛報戰功時,便明白此舉是在針對皇帝。

“情況不明,只能先去查查看,但不知……要查到如何程度?”

查虛報戰功,要看查到什麽人頭上。

若只是查到邊將身上,就不要往上牽扯文官,但若是要把事鬧大,那連巡撫、總督級別的官員都要跟著背黑鍋。

楊廷和道:“你認為應當查到如何地步?”

金獻民嘆道:“如今西北百廢待興,若是於此時動讞獄,只怕會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就算有虛報,也當適可而止。”

楊廷和搖搖頭:“要查便一查到底,此風不可長。”

留下冷冷一句後,楊廷和離開。

……

……

其實不用都察院去查,臧鳳替白羊口守軍虛報戰功之事,經不起推敲。

首先棄關逃走這一項就是大罪。

隨後宣大地方上便有禦史上報,提及白羊關口被韃靼人所毀,並且韃靼人在天成衛人馬殺到前,已掠奪後撤走,其實並沒有發生第二次戰事,也就是說……所謂的克復白羊口一戰,雙方沒有交兵,這也是為何邊軍在第二戰中沒有報己方折損的原因。

壓根兒就沒交手,也就不存在死者。

而白羊口關口被毀,乃實實在在發生的事,至於韃靼人首級,仍舊是“殺良冒功”的老套路,就是追出去後隨便找了個也不知是韃靼還是大明牧民的部落,瘋狂屠戮,借頭顱一用……

本來邊境水草豐茂之地就分布有很多小部落,名義上依附大明,但經常被大明和韃靼兩邊騎兵搶劫……

關口附近混口飯吃,可不是什麽容易的事,這些部落並不是膽子大,而是每年都會向明軍和韃靼人兩方繳納保護費,牧民們以為自己的安全有保障,結果卻成了圈養的牛羊,任人予取予奪。

當然,要不是白羊口關口被毀,韃靼人燒殺擄掠後揚長而去,邊軍罪過太大,誰都承擔不起朝廷追責,急需功勞傍身,邊軍也不會殺掉這些會生蛋的母雞,斷了長期飯票。

於是就有了這麽一出無過反而是功的鬧劇,反正韃靼人撤了,上報說是被我邊軍殺退,還有人頭作證,應該沒問題吧?

……

……

事情揭發出來後,朝野嘩然。

朝堂上。

朱四顯得灰頭土臉,但他很清楚自己只是在楊廷和面前演戲罷了。

“楊閣老,是朕不查,未曾想會有此等事,以楊閣老的意見,應當如何處置虛報戰功之人?”

朱四顯得很謙遜,主動問詢楊廷和彌補方案。

楊廷和本來很謹慎。

要不是皇帝當著文武大臣的面詢問,他絕對不會站出來評價。

但現在皇帝懇切問他意見,他只得回道:“此事當交由刑部和都察院查問。”

意思是走司法程序,我作為內閣首輔,不好隨便發表意見。

這話說得滴水不漏。

朱四道:“朕也認同,不該助長此等歪風邪氣,但如今宣大一線仍舊不太平,若是把……涉案之人拿回京師查問,應當以何人接替呢?”

皇帝都說此話了,擺明是要拿臧鳳開刀。

但就算把臧鳳換了,皇帝也會想方設法換個“自己人”過去,別是下一步就又要破格提拔唐寅吧?

楊廷和本不想趟渾水,讓臧鳳落個聲名狼藉,他的目的已然達到。

可見一個臧鳳倒下了,皇帝還要栽培一個新的上去,楊廷和自然不能坐視不理。

楊廷和要保證的是,下一任宣大總督無論是誰,都不能是由小皇帝委命,而是應該由他控制……

本來這無可厚非。

但他卻不知道,不知不覺就掉進朱浩為他預設的陷阱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