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七章 這次用點直接的方式(第2/2頁)

差不多兩個多月的公幹期,若是事情有拖延,基本會在年底前才能回京。

朱浩啟程後頭幾天,朝堂上波瀾不驚,基本沒什麽大的消息。

朱四批閱奏疏的情況,跟以往幾無二致。

楊廷和想從這一點上來察覺端倪,暫時看來沒機會,畢竟現在張佐等司禮監太監逐漸有經驗了,朱四處理政務的能力也有了很大提升,批閱那些不太難的奏疏,沒有任何問題。

遇事,先弄清楚應該找什麽衙門,涉及銀錢當找準,施壓還是寬贈,涉及到人事任免則應當注意黨派還有資歷,涉及到邊防事務如何才能做到恩威並施……種種事情,朱四在朱浩言傳身教下也都熟悉了。

本來這兩個月朱浩便有意往聽從內閣意見上靠,多數奏疏都以內閣意見為準,這也避免了他走後,出現奏疏朱批有極大落差的情況。

但朱浩清楚,以楊廷和的老練毒辣,用不了多久,便會發覺小皇帝在處理朝務方面能力有所下降。

那就必須要在楊廷和起疑心前,來一件令其分心無暇之事,讓其沒時間去注意奏疏批閱的細微差別。

那就是推劉春入閣。

……

……

起事方式很直接。

這天朝堂上,朱四當著所有大臣的面開了個話題:“諸位卿家,早在數月前朕便提出要在內閣增加閣臣人選,也不多加,只增一人,先前問過諸位卿家的意見,眼下朕提議由翰林學士劉春劉卿家入閣,諸位議一議吧。”

話題一開,朝堂上頓時炸開鍋。

皇帝說話太直接了。

沒來由的,直接說要增加閣臣,還指定是劉春,簡直不給別人反應的時間。

孫交饒是早有心理準備,也被皇帝這種說話做事的方式嚇了一大跳。

孫交心想,敬道臨別前說要在其走後,幫劉仁仲入閣,原本以為他有多高明的手段,就這……

此話題一出,眾大臣就應該表明自己的態度,首當其沖就是楊廷和,畢竟楊廷和作為內閣首輔,有資格在誰入閣的議題上提出自己的看法。

楊廷和出列道:“陛下,如今選秀之事已差不多就要塵埃落定,眼看大婚臨近,不當於此時節外生枝。”

話說朱浩離開京城後,朱四還要面對一個大問題,那就是選皇後。

現在選三人選已定,分別是陳氏、張氏和文氏。

此三人都非常貌美,歷史上,陳氏被選為皇後,為孝潔肅皇後,流產血崩而死;張氏繼任皇後後,為張廢後;文氏則為文恭妃,因事而被幽禁,嘉靖十一年死。

朱四的薄情寡恩,在三女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當然也有一定緣由,那就是三女都是張太後為朱厚熜選出來的,他不喜歡,生出逆反心理,導致後來他對內宮女人一直沒什麽好脾氣,不然也不會發生“壬寅宮變”,差點死在女人手裏。

朱四臉上全都是不滿:“朕舉薦個入閣人選,這叫節外生枝?一個在宮內,一個在朝堂,相互間不影響吧?還是說楊閣老不願意讓旁人入閣,影響到你施政?”

言辭極其激烈,簡直是直斥當下這種不正常的君臣關系。

楊廷和聽了心頭發怵。

先前小皇帝還好好的,怎麽突然發作了?這是抽什麽風?還是說我先前說的“節外生枝”字眼,觸到了新皇的逆鱗?

就在有大臣要跳出出來“死諫”,讓朱四收回成命時,小皇帝突然話鋒一轉:“算了,朕不跟你們爭,入閣人選方面,朝中早就有過商議,想必諸位心裏已有數,這兩日朝堂上,把備選者逐一報上來,這次朕跟諸位卿家一起好好議上一議……朕不獨專,最後遵從多數人的意見,如何?”

此話一出,新皇瞬間從一個任性妄為的昏君,變成一個尊重大臣意見的明君。

這轉變……

真有點神經病啊。

……

……

朝議結束。

楊廷和剛回到內閣值房,蔣冕便近前詢問:“介夫,你覺得……陛下此為何意?難道真要讓劉仁仲入閣?”

莫說蔣冕沒明白,連楊廷和自己也搞不清楚是怎麽回事。

新皇到底是鬧哪出?

乍提出劉春入閣之事,後面態度卻突然變得模棱兩可,意思是朕不強求。

這跟先前朱四做事喜歡用一些陰謀詭詐的手段不同,按照大臣們對小皇帝的了解,若皇帝真有意讓劉春入閣,應會旁敲側擊,不該如此直接才對。

越是如此,其中越有貓膩。

怕是背後還有個入閣候選者,伺機而動……

莫非小皇帝想讓唐寅進翰林院,甚至直接入閣?還是說強推孫交上位?

再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