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章 南下多個伴(第2/2頁)

也就是說,皇帝不能禦駕親征,大明京師人馬不能北調。

這給了楊廷和巨大的壓力。

因為從楊廷和的角度來說,最好的策略,莫過於從京營調兵前往宣大,避免從三邊抽調,也不用從遼東等處調動人馬。

可現在因為朝堂上已經定下基調,京城防備不能有絲毫松懈,連楊廷和都不好打破這種規矩。

如此一來,楊廷和只能被迫走一步“險棋”,那就是從三邊調兵往宣大。

為了盡量避免宣大地方將官狗急跳墻,叛逃至韃靼人陣營,霍亂京畿,楊廷和在君前奏對時特別提請小皇帝下旨,意思是就算調兵之議是我楊某人提出,背黑鍋的也只能是新皇你!誰讓你算計我,挖了個那麽大的坑讓我往下跳?那現在我就擺你一道,敢問你這旨意下還是不下?

朱四對此卻十分支持,因為先前他已讓張佐去內閣、兵部等處傳達意見,及早從各地調兵增援,其中就包括三邊。

大明屬於朱四這個皇帝所有,他比誰都著急平定西北,所以楊廷和於朝堂上建議皇帝下禦旨後,朱四便當機立斷,讓兵部草擬策略,最後以詔書的形式,將軍令下達於西北各處。

……

……

九月初三。

內閣值房。

當晚由楊廷和跟毛紀二人值夜,這是在西北軍務重新變得緊張後,內閣方面再一次增加值夜班的人員。

“……看來陛下有心快速平息西北戰事,按照往常年的經驗,或在入冬前,這場曠日持久的襲擾就能結束。畢竟入冬後,韃靼人想搶也搶不到東西了。”

毛紀本來跟楊廷和一樣擔心,新皇會借助宣大亂象大做文章,並跟楊廷和正面對抗。

但出人意料,朱四表現出的態度極為誠懇,一副要為大明排憂解難的模樣,幾次有關西北局勢的朝議,朱四都沒有跟楊廷和發生正面沖突。

唯有錢糧調度方面……

朱四對此收得很緊,一直讓戶部酌情調撥,而戶部則借口秋糧收獲沒有完成,當年秋稅還沒征上來,總之孫交找了一大通理由,表示朝廷沒錢,使得宣大錢糧缺口不斷擴大。

楊廷和道:“現在軍中將士,連過冬的衣物都沒籌備妥當,若此戰熬到冬天,將士們如何過冬?”

韃靼人在宣大一線劫掠,大明邊軍基本都龜縮在城塞內,雙方發生遭遇戰的可能性不大,其實韃靼人那邊也沒有主動要跟大明開戰的意思。

大明騎兵數量要比韃靼人多,畢竟宣大是大明的地盤,韃靼人一旦發現大明騎兵殺出城來,立即一哄而散,反之若韃靼人馬集結,數量超過城塞內大明騎兵,大明騎兵也撒丫子就逃回城塞。

雙方保持了一種默契。

你搶劫你的,我做我的門面功夫,只要不短兵相接,愛咋咋地,就算你們韃靼人把營寨安到我大明堡壘下,我們也可以做到跟你們相安無事。

毛紀道:“一直沒有一場像樣的勝利,如此下去的確不是辦法!不把韃靼人打痛,韃靼人還以為我大明邊疆不設防呢!”

楊廷和拿起一份三邊奏報,道:“那就看延綏援軍到達後,這場仗怎麽打!希望能一切順利,韃靼人懾於我大明軍威,自行撤退,無論如何先熬過這一年再說。”

……

……

楊廷和打著如意算盤。

現在西北局勢亂成一鍋粥。

但以前作為風暴之眼的三邊,今年卻基本沒遭遇什麽壓力。

之前楊廷和通過宣大亂象,成功拿到宣大軍權,若是從三邊調撥人馬援助宣府大同,而韃靼人見好就收,等過了冬天,來年開春把宣大城塞堡壘加固一下,把坍塌的外長城修繕妥當,對楊廷和來說那就太完美了。

三邊和宣大軍權在手,小皇帝的盤算徹底落空,楊廷和便能以此為跳板,開始往京畿戍衛方面入手,逐漸把京營等換上他的人……

西北畢竟關乎到大明朝廷近半數開銷用度,掌握了西北,楊廷和等於是將大明的經濟命脈掌握在手,但這只是開銷方面,下一步就把產地也掌控……也就是江南稅賦,這就需要把南京戶部尚書、兵部尚書換成他的人。

計劃一步步來。

前提必須是宣大局勢要可控,西北盡入其手才能奢談後續。

現在朝廷需要南戶部尚書黃瓚幫忙籌措軍需物資,暫時不能對其下手。

楊廷和讓朱浩和余承勛往南方去,其實有打草驚蛇的意思,先布置幾顆釘子,指不定什麽時候就把江南的氣球給紮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