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六章 擔當是個什麽東西(第2/2頁)

天天除了妥協還會做什麽?今天在邵太後的事情上妥協了,那明日是否就會在興獻帝和興獻後的事情上接著妥協?

楊廷和深刻感受到,隊伍越來越不好帶了。

翰林院內。

楊慎得知消息後,馬上拿出之前那份已有很多人聯名的奏疏,準備上奏勸諫皇帝。

這次卻有人出來阻攔。

乃掌院學士石珤。

石珤單獨將楊慎叫到學士房,說明此等時候,不適合節外生枝。

“陛下以大義令群臣屈從,該有的理,君臣也都知曉,你如此做只會犯忌,只怕對你將來仕途不利……”

石珤明白楊慎是出自年輕人的義憤填膺,大概有死諫的意思。

但石珤同時也明白,這麽做的結果,只會讓皇帝記恨楊慎和背後聯名的這群人。

連朝中元老大臣都沒能勸回來的事,包括楊慎的父親對此都選擇了默認,那你楊慎還出這風頭有何必要?

正逢你要升侍講的關鍵時候,就不怕這麽做,讓你到手的侍講之位旁落?

楊慎道:“君子講義,有小義,也有大義。小義可屈而大義不可屈,今日大義喪,則將來小義則喪盡……石學士,你的好意我心領了,但今天的事,我非做不可!”

“那你……”

石珤不知該怎麽勸說才好,連連搖頭。

……

……

當天那份奏疏便上去了。

石珤心中為難,總怕這件事會帶來什麽不好的結果,又替楊慎思量,覺得楊慎在升官的節骨眼兒上做這件事,未免太不開眼。

大喪都還沒過,這時你上這奏疏,就是犯皇帝的忌諱,也未必就真的是成全了文官所講的孝義禮法。

下午劉春到翰林院來傳達制誥之事,石珤跟劉春提及,其實石珤也想知道內閣對眾翰林以及國子監監生、科道言官聯名上奏之事怎麽看。

劉春苦笑道:“邦彥你還在為用修擔心呢?那份奏疏,我看過了,上面並沒有他的名字……”

“啊?那他……”

石珤頓時迷糊了。

這件事難道不是楊慎所主導?

劉春道:“他讓敬道署名在前,眾翰林以及監生、科道言官中,但凡與其關系親密的,諸如懋功等,一概未署名。”

石珤聽出來了。

楊慎上午義正言辭在他面前講什麽大義小義,結果在聯名的時候卻連個名都不敢署,讓朱浩來當出頭鳥冒被革職問罪的風險……

這還叫有擔當?

虧我把他當成年輕士子的典範,就是這麽為人表率的?

石珤搖頭道:“不對啊,由始至終,都是他在背後發動眾人,若是他自己不署名……只怕陛下也會清楚是何人所為吧?”

石珤只能把楊慎往好處想。

楊慎不署名,不代表他沒出力,難道這麽多人都知道是楊慎主導的事,皇宮那邊會不知道?

最後皇帝還是會遷怒於楊慎。

劉春嘴角發出不屑的一聲,搖頭道:“你或有不知,先前他找了敬道和孫志同家的長公子,一起發動聯名,後續他自己先退出了。說到底,他既想事成,又不想有擔當,卻想令陛下對孫家人不信任……要說心計,他心思的確夠多的。”

石珤這下臉上就只剩下苦笑了。

難怪說楊慎去找過孫元,感情是讓孫元代表孫交來反水?老的對付不動,就讓小的當炮灰?

這工於心計……

真是不亞其父。

“好了,我先告辭了。”

劉春道,“翰苑這邊的事,你有不解的,大可來問我。”

雖然石珤跟劉春嚴格意義上來說,不是同一陣營,但好歹二人都是翰林學士,現在一個升了閣老,一個當掌院學士,二人平時私交倒也可以,如此有些話,大可破除黨派成見。

石珤拱拱手道:“多謝了。”

……

……

楊慎不是非要逃避,他的目的,是不想影響到自己晉升侍講。

紙面上不留下證據,不令新皇可以借題發揮,不至於牽連到父親便可。

但他也明白,皇帝不可能不知道這件事他才是始作俑者。

只是楊慎沒想到,此事帶來的影響,就是知悉者都覺得楊慎不夠有擔當……明明是你發起的,署名時卻隔岸觀火,怎麽看你都想當聰明人,讓別人當傻子。

參與署名者在聽說此事後,誰會覺得楊慎做事光明磊落?

翰林眾多,資歷更老的大有人在,卻讓一個進翰林院不到兩年的朱浩沖鋒陷陣在前,算是很給朱浩面子了,但間接也讓朱浩成為風口浪尖上的人物。

奏疏上呈後,當天沒有任何消息傳來。

來日朝堂上,皇帝對此大發雷霆,嚴詞要追究到底。

“朕就想知道,翰林院、國子監和六科的人,是故意跟朕作對嗎?把這上面的人全都給朕叫來,朕想好好問問他們,朕在治國上,到底應該聽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