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三章 不在西北在東南(第2/2頁)

張佐笑著在旁提醒:“陛下,東南水軍已有數萬人馬,怎可能會怕區區幾個倭寇和海盜?”

朱四點點頭:“只要準備充分就好,朕也是不想被人說,無端開啟戰事,先前幾代人不都是以守住陸地為主?就算外面那些海島上有人鬧事,前面幾朝從未肅清過,朕也就想守成了。”

朱浩有些詫異,朱四小小年紀就失去進取心,一心求穩了?當即道:“陛下,這些海島扼守大明通向西洋以及東洋的航道,若不肅清,大明海上貿易將承受巨大損失,影響朝廷的稅收。

“另外,這次作戰也算是一次練兵,如果一切順利,待肅清海疆後稍作休整,臣就準備派出一支船隊,遠赴重洋探索海外疆土,請您恩準。”

“嗯。”

朱四對此也沒什麽想法,只是機械地點了點頭,“你來安排吧,對這些朕不是很懂,如果能像你之前說的那般,從海外帶回點金銀什麽的,富國強民,朕就很滿足了。但要新辟並守住海外疆土,朕看暫且不必吧,能把華夏之地打理好,朕都覺得費勁,遑論其它……

“那些大臣最近總給朕找麻煩,你先幫朕想些對策,好好壓一壓他們的囂張氣焰。”

朱浩越發驚訝,怎麽朱四獨攬大權後,行事反而越來越保守,連開疆拓土的進取心都沒了?

……

……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

朱浩在皇宮跟朱四一起吃過晚飯,才在張佐陪同下出宮。

張佐對於朱浩於東南沿海開辟新戰場,多有不解。

“朱先生,大明自開國以來,防備重心一直都在北方,為何您會一直盯著東南呢?那邊的倭寇和海盜雖然偶爾也會給朝廷帶來一些困擾,但總不會對我大明疆土造成實質性的危害吧?”

張佐一直都比較“務實”,但這種“務實”明顯不是為天下大治的仁臣之風,更多是為君王考慮。

皇帝需要北方安定來作為政治籌碼,他便覺得北疆安穩更為重要,而不是因為其它。

朱浩解釋道:“東南海防會在未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後,成為大明最大的安全隱患,趁早進行整肅,將會最大程度避免禍患的發生,對於沿海民眾安居樂業有諸多好處,至於北疆……幾代人布置下來,場面再壞又能壞到哪兒?”

張佐嘆道:“朱先生的意思是,您要為大明查漏補缺,而不是錦上添花?”

“嗯,大概是這意思吧。”朱浩道。

張佐不想跟朱浩爭論什麽,道:“朱先生,最近陛下一直在問,是否可以讓唐先生早點晉升高位?您說的,今年乃他命中的劫數……這眼看就到年底了,他到底是……有事還是沒事啊?”

“不好說。”

朱浩搖搖頭,連他自己心裏都沒底。

張佐追問:“算不出來嗎?”

朱浩道:“人的命數,哪有那麽容易測算的?想逆天改命,有時候太過艱難,只希望唐先生能熬過去,年前不要想著他入朝,他這人胸無大志,關鍵時候有他出面擋一下,當個由頭和引子,其實挺好。”

張佐笑眯眯道:“那一切都聽您的。”

……

……

夜深人靜,朱浩仍舊不能回私宅休息,讓人通知蘇熙貴,把黃瓚請到戲樓。

戲樓此時正在唱夜戲,京城很多票友喜歡熬到深夜,有的權貴及巨富更是喜歡拖家帶口來看——晚上看戲家庭氛圍濃厚許多,一般白天很少見到女子拋頭露面,到了晚上卻屢見不鮮。

這一點也說明,大明中期社會風氣還沒到一潭死水的封閉地步。

包間內。

蘇熙貴把黃瓚引進門後,很識相地退了出去,從外邊把門關上,讓朱浩和黃瓚可以單獨敘話。

“……兩件事,陛下想在年後重提議禮之事,臘月前會安排黃學士入閣。

“現在文臣中有傳聞,說是有大臣想借東南沿海海禁,上奏陛下,令陛下不再於天津等處造船,以此斷絕倭寇和海盜生存的基礎……黃學士作為南戶部尚書,請在此事上出面斡旋,以保證更為嚴格的海禁不會推行。”

黃瓚琢磨了一下。

他很不喜歡這種聽人號令的感覺,可他又知道,若想入閣,就不得不為皇帝辦事。

如果他的意見和主張跟那些文臣沒什麽兩樣,那皇帝為何要讓他來當翰林學士,甚至讓他入閣呢?

黃瓚道:“敬道,老夫能問一句,陛下對閣臣更叠有何意見?”

朱浩微笑道:“黃學士是問蔣閣老和毛閣老幾時退下吧?快了,快了,年後重開議禮前,此二人非從內閣退下去不可,他們在內閣本來就屬於過渡性質……至於鎮江的和余姚那兩位,現在陛下也沒說一定要復召,黃學士若入閣,或在內閣停留時間更長,但相應承擔的責任也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