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一章 酒後吐真言(第2/3頁)

唐寅道:“敬道就那樣……”

要說唐寅一點防備沒有,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唐寅報以的都是似是而非的回答。

唐寅覺得,就算我說過去兩年都是朱敬道在幫皇帝批閱重要的奏疏,別人也不會相信吧?反正孫志同也跟你說了不少,我就順著口風圓一下就行。

既不否定,也不主動承認什麽,這樣就可以滴水不漏。

但他不知道……

他的話,讓劉春內心產生多大的波瀾。

因為從劉春的角度來看,唐寅這樣皇帝的心腹大臣,說出的話可比孫交有說服力多了,因為唐寅知道的內幕更多。

當唐寅都不去否定朱浩有能看奏疏,甚至是決定奏疏票擬選擇的權力,哪怕不是朱浩親自朱批,也讓劉春感受到,朱浩在皇帝身邊的地位有多高。

“敬道小小年歲,卻如此老練,朝中大小事務,但凡是經陛下手的,朝中大臣無不稱贊,這兩年大明欣欣向榮,敬道功勞不小啊。”

劉春又在試探。

唐寅板著臉道:“敬道總是自作主張,我教訓過他,但多數時候,我與他並非師生,而是朋友,他對我的幫助可比我給予他的多多了。劉閣老跟他相處久了,自然便明白。”

“哦。”

劉春笑道,“那此番伯虎你為翰林學士,敬道可有在背後相助?”

唐寅本來已拿起酒杯,準備喝下一杯。

但聽到這話,不由愣在那兒。

前面的問題,他並沒有感覺到劉春在刺探什麽,但這番話,明顯就是在直接詢問……是不是朱敬道把你給扶持起來的?是不是你也要聽他的?

當涉及這種問題時,唐寅內心的自尊心作祟,自然就提高了警惕。

“伯虎,你繼續飲酒啊。”

劉春還沒覺得怎樣。

剛才那麽“尖銳”的問題你都回答了,這次怎麽還沉默了?難道是……被你發現了?

唐寅道:“劉閣老何有此問?”

劉春正色道:“如志同跟你所言,陛下對敬道很倚重,那就算敬道還年輕,也該讓他為侍讀學士,或者是調六部為郎中,或可更進一步,畢竟朝中給他發揮的地方還很多。連秉用都能為侍讀,為何敬道不可呢?”

唐寅道:“這個……可能陛下另有深意吧。”

劉春笑道:“所以說,那就是敬道可以攀上高位,但他沒有這麽做,是嗎?”

聽到這裏,唐寅當即從座位上站起來,一臉嚴肅道:“劉閣老,我是敬重你,才到你府上來,你不要為難於在下。”

劉春故作不解:“老夫何來為難你之說?”

“這……”

唐寅的確是多喝了幾杯,腦袋也不靈光,被劉春反問,頓時啞口。

想想也是,劉春知道朱浩在皇帝身邊發揮了不同尋常的作用,那為何連張璁都能當翰林侍讀,而朱浩這樣的“重要人物”卻還一直只是個翰林修撰?畢竟這還是朱浩身為狀元的初始官職呢。

“伯虎你不肯說,也罷,老夫絕對不會將此事外傳,唉!看來真是老夫一廂情願,這兩年卻還是在暗地裏承蒙敬道的相助,真是……有愧啊。”劉春感慨著。

唐寅重新坐下來,卻不再去碰酒杯。

劉春吃了幾口菜,問道:“伯虎,那你未來作何打算?是繼續為翰林學士?還是說……”

唐寅道:“先前在下便說明,即便為翰林學士,也不會多過問翰林院之事,更不會圖謀他職。在下只是鄉野一散人,在朝為官,不過只是混個祿位,並不求其它。”

劉春覺得唐寅完全是惺惺作態。

你都混到翰林學士的職位了,你可只是個舉人呐,就這樣還說不求別的?

還真好意思說。

“也好。”劉春道,“議禮之事,本來牽扯便廣泛,動輒讓朝中上下人心離散,如今為議禮之事,朝中已有諸多動蕩,同僚相繼變更,若你能將事情緩和下來,朝堂也會因此而得幾分安寧。”

“怕是很難了。”

唐寅毫不客氣地回了一句。

劉春笑道:“所以說,議禮之事,決定之權仍舊不在伯虎你身上,而在陛下和敬道身上是嗎?”

唐寅聽到這裏,無論喝了多少酒,算是徹底弄明白了。

劉春拐彎抹角問這麽多,其實就是想從他口中套出大禮議的始作俑者。

或者說,劉春想得知一個答案。

那就是,這一切都是朱浩在背後搞的鬼。

“劉閣老,該說的在下都說了,不該說的,在下的確不知,時候不早,在下不勝酒力,就此告辭。”

唐寅仍舊不太確定劉春會堅定站在皇帝一邊,所以他不能跟劉春透露更多。

當他起身時,卻發現自己已然站不穩了。

不知不覺間,就被劉春灌了一肚子的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