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九章 滿朝嘩然(第2/3頁)

皇帝簡直是當面威脅自己的大臣。

這招其實不管用,大明文臣一向以頭鐵而著稱,但此時卻真的沒人出來說什麽,主要是因為……還是看不懂形勢啊。

皇帝為何要親自推薦官員看不懂!

黃瓚為什麽要吹彩虹屁也看不懂!

蔣冕為何會同意也看不懂!

昨天內廷會議到底商議了什麽,他們也看不懂!

而且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找一個邊緣化沒什麽實力的人來當這個禮部右侍郎,就會跟唐寅當翰林學士一樣,對文官來說也不是不可接受的事情。

真當禮部右侍郎是什麽好差事嗎?

在朝廷大禮議膠著到最高潮時,誰來當禮部右侍郎,那不是承擔歷史罵名嗎?

難道站出來推薦個非議禮派的正統大臣來當禮部右侍郎,皇帝會同意?對議禮的結果就會有本質幫助?

朱四眼見在場大臣好像很識相,又看向唐寅問道:“唐先生,你與朕相識日久,你跟朱浩間也早就認識,你認為朕的提議如何?”

唐寅一聽,那還用得著說?

這提議真叫好啊!

讓朱敬道那小子天天躲在幕後指手畫腳,這次還不讓你從幕後轉到前台來?這下我終於可以高枕無憂了!

以後這朝堂議事,誰愛來誰來!

唐寅道:“臣認為,朱敬道雖然考中進士時候不長,但忠心體國,兢兢業業……”

朝堂內,翰林院體系的人,聽了這話最是汗顏。

你唐寅要臉不?

我們知道朱敬道是你弟子,但你也不能睜著眼睛說瞎話啊,那小子……跟你一樣都是在其位不謀其政的懶貨!

你居然還好意思用“兢兢業業”這樣的字眼來形容他?

“……臣認為,可以給他一個機會。”

唐寅總結了半天,也沒說自己是否支持,就說讓皇帝賞識一二。

在場大臣好像看明白了,朱浩之所以能以小人物的身份,直接躍升到禮部右侍郎的職位,那是因為……有個大靠山在背後支持。

唐寅作為皇帝的老師,現在為翰林學士,而唐寅有多懶惰誰都能看出來,或許唐寅需要一個代理人,替他去完成議禮的事情,而唐寅用人沒有什麽原則,可以說是“隨心所欲”,甚至唐寅都不用給皇帝面子,他真就做到了,我想用誰用誰、想推薦誰推薦誰的地步。

大概可能,就是唐寅向皇帝舉薦了朱浩。

然後皇帝覺得,那就用朱浩試試吧。

因為多數大臣看不懂皇帝的安排,所以只能這麽想。

朱四道:“諸位卿家,誰還有不同意見也先保留吧,此職位不會長期留存,朕也是做權宜之計,以後對朱敬道此人……還會另有委派。今日就先商議到此。”

皇帝的話,聽起來有轉折,但又好像什麽都沒說。

甚至皇帝不說,在場大臣也知道,誰幹禮部右侍郎也不會長久,因為馬上就會迎來大禮議的最終章,這差事絕對是出力不討好。

大概這就跟朱浩之前所承擔的差事一樣,真就是朝中有什麽辛苦活,有什麽兩面不討好的活計,就讓他來幹,幹完讓他當背鍋俠,滾得遠遠的。

……

……

朝會結束。

蔣冕成功致仕,當皇帝離開後,眾大臣圍了上去,表達了對蔣冕的不舍之情。

很多人都覺得一陣迷茫,因為蔣冕走了,意味著正德朝到嘉靖朝的過渡期正式宣告結束,老臣們皆局促不安,尤其是那些楊廷和派系的中堅力量,還有以前只聽從楊廷和號令,而沒有把皇帝旨意當回事的人。

蔣冕則對在場之人表達了謝意。

楊慎沒有去跟蔣冕說什麽,他也沒想到事情發生得如此突然,而令他震撼的也不是蔣冕退休,而是朱浩被破格拔擢為禮部右侍郎。

如果只是個禮部右侍郎,他也能理解,畢竟是個吃力不討好的差事,但朱浩卻是以翰林院侍讀學士、詹事府少詹事的職位兼任禮部右侍郎,如此一來,朱浩等於說官職一躍到了他楊慎頭上。

“用修。”

石珤出現在楊慎身旁。

楊慎打量石珤,皺眉問道:“所以說石部堂,你馬上要入閣了是嗎?”

石珤道:“並無此意。”

楊慎臉上露出諱莫如深的笑容。

騙鬼呢?

皇帝都說了,要在兩名翰林學士中選一人入閣,這大概是蔣冕退讓的原因,而你比豐熙資歷更深,如果按照文官傳統的晉升標準,當然是你石珤入閣,畢竟你當過吏部尚書,如果這次入閣都輪不到你頭上,你也只有致仕一條路可走了。

等於說,蔣冕是用你的仕途前景,交換對皇帝的退讓。

甚至可以理解為。

因為你,大明的朝堂秩序都亂了!

你是大明的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