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一十八章 造船與大航海(第2/2頁)

朱浩道:“先生一本都沒批?”

唐寅白了朱浩一眼,道:“我乃閣臣,朱批之權幾時輪到我了?就算我在上面畫個圈,那也是僭越……再者說了,批閱的字跡,你以為我能跟你一樣,把陛下的字模仿到惟妙惟肖的地步?”

朱浩扁扁嘴:“但你也沒分類啊……”

“沒時間,更沒精力。”

唐寅回答得很幹脆。

就算我到思賢居來,該是你朱浩幹的活,就別推到我身上來,別想讓我費神費力。

難道你不知道我要死了?

讓一個將死之人幫你幹活,你是怎麽想的?

唐寅大概也覺得如此說有點不負責任,隨即做出補充:“以往楊閣老和蔣閣老他們,對於各地奏疏票擬,多有保守意見,對陛下形成制約,陛下需要由你來平衡兩方關系。而現在費閣老他們,多依附於陛下的意見,我看多數只需要按照票擬批閱便沒問題,根本就沒那麽多費神的地方。”

這點唐寅倒是看得很真切。

今時不同往日,內閣現在開始逐漸變得“諂媚”起來,這種討好逢迎聖意體現在方方面面。

最大的好處是張佐批閱奏疏簡單了,因為很多票擬一看就是順著皇帝的意思來的,而不會像楊廷和、蔣冕為首輔時,多數奏疏都講要恪守大明祖制,在財政調撥方面,也多偏向於保守,講惠民卻不以實際來惠,講大義而不拘泥小節。

相比而言,現在的內閣票擬更加務實一些。

少了儒官的迂腐,對於涉及民生的處置,也更加靈活多變些,不再墨守成規。

“你不入閣,也可以跟陛下舉薦一人。”

唐寅見朱浩坐在那兒,連筆都不拿,不由提醒一句。

朱浩搖頭:“現在內閣的格局剛剛好,三個人各司其職,甚至還稍微偏向於保守,卻因為費閣老的威望,讓朝事具備轉圜余地,無論是保守的還是求變的,都能在這種微妙的平衡中維護自己的利益。為何要打破這種難得的平衡呢?”

唐寅點點頭。

正說著話,外面黃錦進來。

“黃公公,有事嗎?”

唐寅起身問了一句。

黃錦進來道:“兩位先生,是這樣的,陛下剛有吩咐,說是要把最近詔獄的案子都交給朱先生處置。還說朱先生先把手頭上的事處置完,再往天津去也不遲。”

唐寅看了看朱浩,臉上掛著笑容。

大概的意思是,你小子挺行啊,皇帝現在一刻也離不開你,想方設法把你多留在京城一段時間。

“勞煩黃公公了。”

朱浩說完,接過黃錦遞來的一沓卷宗。

黃錦又道:“朱先生,朱千戶一直滯留京城,咱家本想將他留在北鎮撫司聽用,但又怕您……眼下您看如何處置?”

朱萬宏上次來交接爭貢之役罪犯,留在京城沒走。

當然以朱萬宏的身份,再想拜見朱浩已不得。

朱浩現在已不是一般的隱相,明面上都做到了兩部侍郎和翰林院侍讀學士,如此顯赫身份已基本不會拋頭露面,朱萬宏現在也不知道朱浩人在何處,甚至不敢貿然登門拜訪。

“讓他回南京吧,我不想見他。”朱浩道,“不過……正好讓他隨我去一趟天津!或者我能再用一下他。”

本來朱浩想直接把朱萬宏打發回去,但突然一想,或許可以把朱萬宏拉到船廠去。

大航海前,朱浩準備拿他督造的大船做一次演練,先開去東南沿海打一次倭寇,除了必要的兵馬配備,還需要有錦衣衛配合,朱萬宏反正成天都想建功立業。

那就給他個容易立功,卻非常吃力的差事。

“是,那咱家就跟他這般說了。”

黃錦也在琢磨,大概朱家人也是砸斷骨頭連著筋。

這也是他明知朱浩不待見朱家人,卻還把朱萬宏留在京城的原因。

當然也有朱萬宏出手大方的因素在內。

朱萬宏在南京這兩年,別的沒幹,就在琢磨怎麽撈銀子了,反正天高皇帝遠,南京城那邊錦衣衛千戶已經是一方大員,只要想搜刮,必定有門路,而且朱萬宏仗著有皇帝身邊的大紅人朱浩撐腰,在南京官場行事有點肆無忌憚,那些犯過事有把柄被錦衣衛掌握的官員都被朱萬宏敲詐過。

黃錦尚未離開,朱浩便問一旁的唐寅:“唐先生不與我同去?”

“不去了!”

唐寅顯得意興闌珊,“留在家中,多見見親朋好友,便當是生死決別。希望你回來時,我還活著,親自聽你講出原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