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二十一章 說不通(第2/2頁)

“這……應該不會吧?”

霍韜又吃了一驚,疑惑地反問。

張璁嘆道:“表面上看,陛下選擇了子實去南方邀請二人回朝,應該不會再委派他人。但你可有想過,他們回朝最大的障礙是誰?”

“這……”

霍韜的段位跟張璁還有些差距,一時間愣住了。

不是說霍韜的政治敏感度差,而是因為霍韜不像張璁那樣幾乎知道所有的朝廷秘辛。

張璁作為皇帝身邊文臣中的“準二號人物”,論地位,其實也就僅次於朱浩而已,甚至連席書都要往後靠一靠,所以他對皇帝身邊的權力架構一清二楚。

他很清楚,黃瓚和唐寅一樣都只是幌子,真正有實力左右皇帝意見的是朱浩。

連張佐、黃錦這些宦官都只能靠邊站。

張璁道:“要麽是首輔費閣老去信,要麽是朱敬道,除了他二人,我實在想不出第三人。”

霍韜道:“經你這一說,好像閣臣去信的可能性更大一些,畢竟一件事沒必要分兩撥人去做,若是陛下有意,絕不會如此大費周章。再或者是……”

“你想說誰?”張璁問道。

霍韜試著分析:“有沒有可能……是川蜀那位?”

張璁臉色突然變得嚴肅起來。

霍韜說的是楊廷和。

雖然楊廷和已經遠離大明權力核心,照理說已經對朝廷無法形成實質性的影響,但隨著左順門事件發生,以及兒子楊慎被發配流邊,楊廷和這個前首輔就一定甘於看到新皇這麽亂來?

難道楊廷和就不能做出一些反擊?

如果說楊廷和要影響如今在官場的人,無異於謀反,但要是暗地裏給楊一清、謝遷等老臣寫信,不是沒有這種可能。

張璁道:“你或許不知他們之間的恩怨。再者,以一個已致仕首輔的影響力,怎可能把手伸到那麽長?”

在張璁看來,這件事挺扯淡的,楊一清跟楊廷和並不和睦,楊一清為何會支持大禮議,就在於其看不慣楊廷和等人的作為。

楊一清跟正德皇帝交好,他的派系包括了被楊廷和打壓的王瓊、王憲、王守仁這些人,在楊廷和執掌朝政時,這些人都被幹了下去。

霍韜試探地問道:“如果是跟宮裏人有關呢?”

張璁的氣息有些不順了。

“這種話,也是你我能談論的?”張璁立即叫停了霍韜。

但其實這話也落到張璁心坎兒裏去了。

霍韜的意思,如果單以楊廷和的影響力,或者以楊廷和的野心,沒資格與新皇掰手腕,但要是涉及到張太後……皇帝於大禮議方面愈發過分時,誰知道是否有這種可能?

眼下新皇大禮議初見成效,大臣被壓住了,看起來君臣之間和睦了。

但問題是,張太後一定會甘於給自己過繼個兒子當皇帝,結果這個兒子卻跑回去認祖歸宗?

難道張太後不想把小皇帝給按倒,換個新的上來?

張太後所能利用的力量,一個是勛貴的兵權,朝中……自然不能指望現在那些閣老、尚書,當然要另辟蹊徑,而楊廷和、楊一清、謝遷這些人,就有可能會相助其一臂之力。

就算楊廷和跟楊一清之間有矛盾,但只要是涉及到張太後的調停,那就未必了。

霍韜道:“在下也明白,如此說是有些難令人置信,或許背後的陰謀過多,但在下也不過是提出個想法。從去年陛下提出議禮後,宮裏實在太過安靜了,到現在壽寧侯和建昌侯都還沒回京師……一直有人說要給壽寧侯加封昌國公,卻只刮風不下雨,不見實際行動,太後就真的會忍氣吞聲?”

“嗯。”

張璁點了點頭。

大禮議這件事上,張太後的行為的確太過反常,好像一切事情都跟其無關。

就算朱祐樘和朱厚照父子已經作古,可張太後畢竟活著,怎麽說皇室的倫理大事,還是掌握在張太後手裏面,而當初張太後之所以未能垂簾聽政,更多是楊廷和等文臣的限制。

但現在張太後真要出來主持大局……

乃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暫且不知。”

張璁實在想不明白。

其實很多人也沒想明白,包括歷史上的人。

張太後就這麽把一個過繼來的兒子重新送回到其親生父母那邊,怎麽看都很離奇,也只能說大明君臣上下雖然有矛盾,但還是秉承了不危害大明江山穩固的原則。

管你認誰當爹呢,別讓大明江山社稷跟著你遭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