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二十七章 並無試探之意義(第2/3頁)

升官,把權力牢牢地攥在手裏,掌控別人的命運,這才是這個時代儒官真正的追求。

朱浩是有權力不去爭取,而徐階則是擠破腦袋往上擠,兩人有著本質的區別。

朱浩道:“子升,你想跟我一起回京?”

徐階心中一百個樂意,但他還是裝出矜持的樣子:“我是工部郎中,現在這裏需要我,我便留下來幫你照看。等你把事情辦完……”

大概意思是你辦完事就回來接替我。

到時候你留下,我就可以回京了。

朱浩很想吐槽,你也不想想就算我來接替你,你回京城能做什麽?

真以為翰林院是想來就來、想去就去的地方?

你既然又一次從翰林院出來,那就先幹滿六部的差事,就算不想在船廠混,也把你工部郎中的差事混個幾年再說,不然你真以為你可以三年內跳升到侍郎級別的官位上?

不要拿我當榜樣!

你徐子升不過才當了一年官而已。

“一起回去吧。”

朱浩道,“回到京城後跟我一起到各衙門走走,看看各處的反應。你知道我們回去作何吧?”

徐階問道:“作何?”

連做什麽都不知道,一門心思回京,朱浩心說,你徐子升心可真大。

“我這趟回去,或許會面對洪水猛獸,你最好有個心理準備!”

“沒事!”

徐階倒很坦然,不管遇到什麽麻煩,只要有朱浩在前頂著就行,哪裏需要他來操心?說不一定還可以坐享其成。

……

……

從天津到京城有三百多裏路程,回京的話朱浩一行需要三天時間,這還建立在一路奔波不停的基礎上,兩地如今沒通火車,一路騎馬的話會很疲累。

與此同時,席書和張璁已經坐上了回京城的火車,他們在西山伴駕兩天,沒得到任何勸諫皇帝的上奏,等於說……朝廷上下對朱四這次出巡選擇了無視。

皇帝不在朝堂,大臣不用天沒亮就上朝,還樂得清閑呢。

而且皇帝出巡已經是現實,就算上疏建言也阻止不了,那還不如選擇默認,讓大家都痛快點。

“如此看來,即便敬道回到京城,只怕也是做無用功。”

席書對張璁推舉朱浩的行為,不是很理解。

你張秉寬明明恨朱浩恨得牙癢癢,居然讓他去調查所謂的文官議論皇帝出巡案……結果文官沒按你的設想走,你覺得朱浩會上套?

朝中很多人知道你跟朱浩之間的過節。

你靠朱浩起家,現在卻想拉門戶自立,你這種行為屬於忘恩負義,你覺得皇帝會看不出來?

張璁道:“陛下身邊少不了那位朱侍郎鼎力相助,幫陛下成就一下此事,不好嗎?”

張璁一副振振有詞的模樣,似乎覺得他做的決定是對的。

“希望如此吧。”

席書的話,明顯有弦外音。

最好你張璁跟這件事無關,要是朱浩回來查到你頭上,或者他故意栽贓你,你恐怕會有大麻煩。

……

……

西山,朱四焦急中等待了三天,卻一個上奏勸諫他的大臣都沒有。

等於說這次他出巡西山,暫時受文官承認,乃合理合法的行為。

朱四問一旁的張佐:“那朕是不是應該出發去宣府?”

這是問張佐,我要不要學朱厚照,不像話就索性胡鬧到底,好好試探一下那些大臣的反應。

張佐連忙道:“萬萬不可啊,陛下!現在朝中沒人提,不正是陛下起駕回京的好時機?您出來也有幾日了……”

張佐很擔心。

朱四已經在西山停留了四天,也就是中斷了四個早朝,這是過去幾年中第一次發生長時間君王不臨朝的情況。

朱四一直是以明君的姿態面對世人,而連續輟朝通常會被視為昏君無道的表現。

朱四冷冷問道:“敬道到哪兒了?”

“呃……還沒消息。”

張佐道,“不過昨日收到朱先生在天津時發回的消息,說東南沿海已經有剿滅海盜和倭寇的戰事發生,初戰告捷。”

“這麽快嗎?不是說海船才剛從天津港出發?”

朱四不太理解。

好像他來西山前,朱浩才說船只從天津南下了。

張佐提醒:“那是前幾批出發的船隊打出的戰績,據說第一批船隊會先下南洋,然後一路往東走,可能會在東南方發現幅員遼闊的大陸,到時會帶回金銀財寶和各種農作物。”

“路途很遠啊。”

朱四道,“朕記得當年敬道給朕畫的世界地圖以及後來制作的地球儀上,大明才那麽一丁點地方,而要穿過大洋到其他大陸,中間要走幾個大明的疆土距離呢。恐怕幾年也未必能回來吧?”

張佐苦笑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