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當安瀾開始上進階課程的時候,坎蒂絲終於成功畢業。

十五歲的雌虎鯨已經是個大姑娘,她不僅生理成熟了,狩獵技巧也日益精進,能夠單槍匹馬捕獲成年寬吻海豚。維多利亞就像個驕傲的外婆,每天都自得於養出了這麽好的一個孩子,恨不得立刻抓它去虎鯨社交場合秀給其他鯨群看看。

現在全家只剩下一頭未成年了。

所有長輩的目光都集中在了安瀾身上,摩拳擦掌地準備要把她培養成更出色的大虎鯨。

過去維多利亞總是當個慈祥的外婆,對幼崽很是寬容,嘉瑪也總喜歡把孩子小心翼翼地護在肚皮底下,十分鐘沒看到都要滿世界呼喚,但在捕獵課程開始後,這兩頭雌虎鯨包括來搭把手的莉蓮三頭虎鯨都展現出了耐心卻嚴格的一面。

安瀾開始感覺到了壓力。

作為高智慧生物,虎鯨的教學和大貓的教學完全不同。

後者總是更注重潛移默化,大貓媽媽們會把亞成年帶在身邊,讓它們近距離觀摩狩獵是怎樣發生的,一遍不行就兩遍,兩遍不行就三遍,包括那些東西能吃哪些東西不能吃也一樣。它們並不會設置什麽課程,大多數時候也不告訴孩子們“是什麽”和“為什麽”,僅僅是告訴它們該“怎樣做”。

虎鯨就是另一個故事了,非要說的話,大概和人類有點類似。

憑借高度發達的語言體系,它們從基礎教學時就開始給幼崽講解海洋中的各種生物和自然現象,務必做到讓它們只是聽到一個詞匯就知道長輩們在說的是什麽東西;等進入進階課程中,它們就開始大量講解“為什麽”,安瀾每天聽到的都是“為什麽”、“為什麽”、“為什麽”。

舉個例子:遷徙。

過去五年,安瀾只是跟著家族在幾片海域裏來回巡航,從沒想過為什麽要這麽做,又為什麽要設計這樣的航線,頂多是覺得和氣溫及食物有關,畢竟海獸遷徙沒有什麽好大驚小怪的,做人類的時候又不是沒聽說過。

但在進階課程開始後,維多利亞會在遷徙時告訴她為什麽要這樣做,而且是掰開了揉碎了細細講。

除了不同海區每個時節的環境改變,不同海洋生物每年的繁殖周期,走哪條路能碰到同樣在遷徙的食物種群,以及虎鯨自身對水溫的反應。

虎鯨在寒冷水域裏會降低皮膚上的新陳代謝,以此來保暖,但也因此很容易在身上結上一層厚厚的矽藻殼,呈現出黃綠色或者暗黃色。到了溫暖的水域,它們可以再次恢復新陳代謝,並通過快速遊動輔助脫掉這一層外皮,重新變得潔白光亮。而這種脫皮在不太冷的海水中也是一直在發生的,因為虎鯨需要皮膚光滑度來保證破水時的速度。

這又是一個嶄新的知識。

安瀾過去從未意識到在冷水裏生活會造成這樣的影響,不過她也是到五歲這年才發現原來長輩們一直沒有走完完整的遷徙航道,而是為了照顧她留在了較暖和的地方。原本這條道應該會更往北一些,直接連通到阿拉斯加。

遷徙只是其中一個知識點,在說到捕獵時,大虎鯨們有更多話要說。

為什麽不選擇這個獵物而要選擇另一個獵物,為什麽有時候把魚群趕到海灣就可以有時候卻要直接把它們趕到淺水區,為什麽在一種站位時可以用撕咬而在另一種站位時卻要從下方去撞擊……在實戰演示之前總有無數個為什麽等著要給安瀾講解這種戰術的由來、優勢和劣勢,而且長輩們在每次捕獵結束後都會遊過來和她一起復盤,詢問她看明白了沒有,再出幾個問題考考她。

安瀾當了兩輩子大貓,做人類時的記憶已經有些淡了,但就在這個瞬間,她回憶起了被考試統治的恐懼。

最困難的是,ETP型虎鯨要學習的知識和技巧遠遠多於其他虎鯨群。

究其原因還和食譜有關。

虎鯨家族的食譜都是祖傳的,而且非常固定。

1970年一群食性為鯨豚的過客鯨被捕鯨人圍到加拿大的海灣中,人們嘗試用魚去投喂這些虎鯨,但並沒有起效。五頭虎鯨連續絕食了24天,其中兩頭被轉移到海洋世界,先是又絕食了幾個星期,隨後受到居留鯨海達的影響,開始吃魚;另外三頭又絕食了60天,其中一頭在嘗試逃離時不幸被網纏住身亡,另外兩頭在目睹同伴的死亡後消沉了幾天,這才開始嘗試吃魚。

這起悲劇說明了虎鯨習性的頑固,也說明了虎鯨不同生態型之間的差異。

不僅僅是活動範圍存在差異,居留鯨、過客鯨、遠洋鯨、ETP鯨和其他不生活在東北太平洋的亞種在外觀、習性和方言上都有很大的差別,不同生態型體型差距很大,鞍斑的形狀和大小差距很大,眼斑差距也很大,例如過客鯨非常顯著的向下傾斜的眼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