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這次集體出獵是由一個叫別力克的獵人組織的。

他是卡班拜爺爺的老朋友,也是這一帶遠近聞名的老鷹把式,據說從十三歲就開始馴鷹,這些年前後馴過的金雕有超過十只。

安瀾冷眼看著,發覺這個老獵手是少數能讓卡班拜爺爺和顏悅色對待的人之一,即使中間兩人起了一點小爭執,很快也以後者的退讓告終。

人類的爭吵她不感興趣,因此很快就把注意力轉移到獵鷹身上。

卡班拜爺爺帶著一頭五歲大的雌性金雕,而別力克帶著的鷹年齡雖然目測只有三歲,體型卻更偉岸,狀態也更好。

這只金雕後頸的羽毛又長又亮,一直披到背部,腓部的毛則層次分明,在陽光下閃著一棱一棱的赤紅縱紋,放在整個群獵場地裏都算得上是數一數二的漂亮大鷹。

等獵手全部集合完畢,開始今天的第一階段即策馬齊行時,安瀾的注意力仍然集中在這位美人身上,看著風把它的羽毛吹得獵獵作響。

卡班拜一直沒給她戴上帽子。

安瀾知道他是犯老毛病,自顧自想心事把這些細節給忘在了腦後,但其他獵手不知道,他們只看得到一個馴鷹不過半年的小子已經能架鷹在人多的地方活動了。

鷹帽是一道情緒保險。

如果馴鷹人每天架鷹在人群中活動的時間夠長,達到一種近似脫敏的效果,讓鷹不再容易對人類世界中的常見事物起恐懼或攻擊反應,就可以不用長時間佩戴鷹帽。

這個過程在一些傳統中被叫做“闖臉”。

在場有近兩位數的金雕獵人、同等數量的金雕和二十多名過來看熱鬧的族人,因為人數眾多,還有同類這個刺激源,只有四只金雕有能力不戴鷹帽。

安瀾並不認為她和其他三只大鳥能力相當。

她占著前世為人的大便宜,原本就對人類社會非常熟悉,也不可能被尋常事物嚇到;但對其他鳥兒來說,它們就好像被外星人抓走的人類,能夠保持鎮定、有的還在審視著周圍的環境,已經算是族群中適應力較強的個體了。

那三只獵鷹分別是爺爺的鷹,別力克的鷹和另一個中年哈薩克人駕著的六歲雌鷹。

除了安瀾自己,別力克的鷹是最小的。

這位鳥中美人叫做沙烏列,意思是光輝,從它閃閃發亮的羽毛來看,這個名字可以說是非常貼切,可以傲視周圍一圈沒有新意的“英雄”、“汗王”、“強大”和“不可戰勝”。

安瀾自己還沒有名字。

按照常理卡班拜應該在開始訓練時就給起名字,但他卻一直像忘了這回事似的,每次爸爸爺爺問起都說還沒想好,拖著拖著就拖到了現在。

因為沒有名字,全家人都管她叫“那只金雕”或者“那只鳥”,聽久了還能苦中作樂地安慰自己這有點像名字不可說的伏地魔。

不過安瀾先前沒想到的是,這個不太“精確”的名字可能會讓人類辨認不出來究竟指代的是哪只鷹。

群獵第二階段是跑馬撒鷹的階段。

因為聚會是半社交性質,並不是狩獵比拼,獵人們邊聊天邊尋找獵物的蹤跡,先找到的人率先摘下眼罩讓獵鷹出擊去捕捉,捉到了就會有一大群人為他喝彩。

其中又以抓到狐狸為好彩頭。

在眾多金雕獵人的虎視眈眈中搶先發現狐狸並放鷹出去抓狐狸不僅考驗獵人的眼力和知識,還考驗鷹的能力。

老獵人們是不會覺得有什麽,他們找狐狸的蹤跡都找了幾十年了,撒鷹出去一撒一個準,經驗相對較弱的年輕人就沒那麽順利了。

阿布史和卡班拜這兩個合不來的難兄難弟一個總是晚人一步發現狐狸,一個是等別人獵鷹出擊了還沒看到狐狸在哪,半天了一點收獲都沒有。

安瀾暫時沒有出動的機會,也不想開啟全自動模式,於是就蹲在護臂上按照原計劃欣賞同類大鳥的捕獵技藝。

這一看,她就停不下來了。

大家都是金雕,不同個體卻有不同的特長。

沙烏列和別力克兒子馴養的金雕能做一種極為默契的配合捕獵動作,它們當兩個方向朝獵物逼近,其中一只金雕做勢要撲,把狐狸嚇得急轉彎,另一只則趁機抓碎它的頭顱,留下一張完整的皮子。

其他金雕有的能在近地面追擊獵物長達數百米,有的能能用橫向的力把獵物掀翻,然後抓住對方的咽喉,將其斃命。

但這些狩獵技巧加起來都不如那只六歲雌鷹做出來的飛行技巧那麽讓人目眩神迷。

在眾人面前,它就像在炫技。

大鳥乘風飛到三百多米的高空,然後朝著瘋狂逃竄的獵物俯沖下降。它在俯沖一段距離後改全開翅為半開翅,以減少風的阻力,並賦予轉向靈活性。當獵物朝另一個方向急轉彎時,它維持著半開翅的狀態,只通過兩腿彎曲程度不同和雙翼展開程度不同完成了一次急墜轉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