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認錯爹的第三十三天:(第2/3頁)

不等太後為自己的進步而感到開心,清流黨再次進化,或者說他們拖了這麽久,終於攢好了大招,開始整新活兒了。

這一舉打破了兩派的僵持,朝野上下為之一振。

清流一派帶頭上奏,請陛下起用先帝朝時的名臣、如今有名的大儒紀關山。紀關山紀大人是武陵書院出品的又一優秀代表,是廉深的老師,也是清流派領袖陸春山陸閣老的師兄,曾擔任過鴻臚寺卿、禮部尚書,主掌外國使命。

這位紀大人還有個很出名的遠房侄子,大書法家紀鶴歸,也就是不苦的親爹。紀家出了不少文人,在朝中做官基本都是清貴那一掛的。

紀關山不算清流一派,卻是朝野內外人人都知道的賢能之臣,真正一心為國,鞠躬盡瘁的那種。

當年大啟和蠻族打仗,打到一半,蠻族其實就已經準備投降了。只不過一開始派去和談的是鴻臚寺裏的楊黨。也不知道楊黨是怎麽想的,談到最後,竟準備答應蠻族稱臣的條件:大啟要把北疆軍好不容易才打下來的土地再無償地還回去。

偏偏先帝也有了答應的趨勢,因為打仗真的很燒錢,他不想再給北疆軍投入更多的銀兩。他也不想要占回來的清苦之地,那邊被蠻族占據多年,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重新治理開發,能收回來的稅又只是杯水車薪。先帝算了一筆賬,鬧心了好些天。

但擬定的和談條約被不慎走漏,引起了全國極大震蕩,甚至差點引起北疆嘩變。都不是北疆王有什麽想法,真就是下面的人不能忍了。他們表示,兄弟們在老皇帝摳門的糧餉下饑一頓飽一頓的也就算了,幾乎是用血肉人命去填,才好不容易把當年失去的八個州郡拿回來,結果你皇帝老兒輕飄飄地一句說還回去就給還回去了?憑什麽啊?

當然,最後北疆軍還是沒有反的。

因為紀關山制止了先帝喪心病狂的想法。紀老爺子也是個硬核文臣,見曉之以情動之以理這套對先帝沒用,先帝非要一意孤行,索性就拿出了當年景帝的禦賜之鞭殺入了宮中。

當然,紀老爺子是不敢打皇帝的,他只是當著皇帝的面殺了國師。

對方正是大啟最大的內奸,早早就與蠻族有了勾結。也是他的一味鼓吹,才讓本就摳門的先帝動了克扣軍餉、乃至屢屢為難北疆軍的心思。

紀大人當年是真的豁出命在為北疆一事據理力爭,他拿著景帝遺物進宮時,根本就沒想過自己還能活著回來。只不過先帝雖然記仇但好面子,紀大人做了這樣舉國推崇的好事,他怎麽也不敢明面上針對功臣。

紀大人幾乎是壓著先帝和楊黨不得不放棄了和談,並補足了北疆應有的軍餉。

然後,這才有了後面北疆的接連大捷,大啟徹底打服了蠻族,換得了如今難能可貴的太平盛世。

可惜等蠻族後面真的無條件投降了,紀大人卻沒能親自參與條約的簽訂,因為他的老母親和老妻先後病逝,紀大人至純至孝,當時早已經辭官回家丁憂了。這些年他一直在為母親和妻子守喪,直至最近孝期才過。

清流派在這個時候擡出來紀關山的意思一目了然,不只是小皇帝,包括整個北疆軍一系的將軍們的態度都不一樣了。

不過,據連亭掌握的情報來看,紀關山本人其實還在猶豫到底要不要回朝為官,畢竟他也是一把年紀了。清流一派是打算走皇帝的路子,直接把這個堪稱鎮海支柱的大佬請回來。不需要大佬和他們站一邊,只需要大佬積極抗楊。

這是一個小皇帝不會拒絕,而楊黨沒有理由拒絕的請奏。

首輔楊盡忠的臉色變得難看了下來,因為紀老頭對他就從來沒客氣過,可他如今還得笑著建議:“當年先帝本就有意安排紀大人入閣,可惜不巧遇上了紀大人的母親和妻子病逝,如今陛下正好能續上這段佳話啊。”

是個人就能看得出來,楊盡忠有多不想推薦紀關山入閣,可這話他不說,身為閣臣的陸春山也會說。事情若傳出去,會更不好看,還是只能由楊盡忠開口。

小皇帝自然沒有什麽不答應的。

只是在下朝後的慈寧宮裏,小皇帝才擔憂地問了連亭一句:“紀大人如果能重新為官輔佐於朕,朕應該是高興的,可……”

可如果他也支持讓他改認先帝為父怎麽辦?

小皇帝其實是更傾向於不認先帝的,哪怕他已經搞清楚了支持他不認先帝的楊黨是在利用他,圖的就是他的身份不清不楚,以便為後面隨時換皇帝留下可操作空間。可這個風險他是願意承擔的,因為清流一派的所圖是他更不願意接受的。

小皇帝在想清楚兩派真正的目的後,就和連亭攤牌了。連亭對此沒有任何想法,同意有同意的玩法,不同意自然有不同意的路子。他在這件事上其實沒什麽立場,全以小皇帝和太後為主,他只負責出謀劃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