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三十六章 張三豐

參加完基哥的婚禮,錢宸就一直待在首都不出去了,趁著這個時間,他繼續拍攝《張三豐》電影。

這部電影他籌備了很久。

劇本都是他自己寫的,有一部分是關於張三豐的民間故事,還有一部分脫胎於金庸小說。

他並無意去宣傳道教。

盡管他對道教的好感度遠超過佛教。

這部電影的風格有點迷幻,換句話說就是錢宸計劃通過一部爽片,順便探討一下人生。

張三豐肯定是爽片啊。

一把倚天劍,插在那七年,愣是沒人敢來搶。

他不是活得久才這麽強,而是因為強才活得這麽久。

玄冥二老合力接了張三豐一掌沒死,從此在江湖上名聲大噪,普遍認為他們的實力已經超過了百損道人。

張真人,在你真氣耗盡之前,你不可能殺了我們所有人!

在武俠世界,他就一修仙的。

金庸筆下的張三豐,近似於仙人,卻也是至情至聖,他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且心胸似海的高尚品德,有心懷天下蒼生的大愛,也有私人情感的小愛。

王晶拍《魔教教主》,把張無忌拍成了個心機婊。

很多人覺得,父母雙亡,又屢經大難,張無忌就應該是這個樣子,這才是人之常情。

倒也不是王晶曲解金庸的心思。

在連載版的最初設定裏,金庸當年也是電影《魔教教主》中那樣的思路,想把張無忌創造成最終能與朱元璋雙雄爭霸,甚至是加個陳友諒三雄爭霸的人物。

畢竟憑借小時候繼承他母親聰明伶俐又富有心計的特點,長大後再練成神功的張無忌完全有可能成為一方霸主。

但後來金庸筆風突變,硬是把長大後的張無忌,變成一個天性醇厚、以德報怨的心胸寬廣之人。

最終憑借他的蓋世武功和這樣的高尚品德,得以消除武林宿怨並統領天下英豪,鑄成了抗元統一戰線,繼而推翻了元朝。

從修訂版小說開始,金庸更是多次刪掉了表現張無忌小時候聰明且有心計的所有情節,以此來對應張無忌的醇厚天性。

王晶大概是看過連載版的。

不知道是無心插柳,還是刻意為之,金庸這樣改了之後,倒是有了另外一種解釋。

張三豐用他自身強大的人格魅力,矯正了張無忌原本已經扭曲的思想,不僅消除了張無忌的仇恨心理,更還將張無忌教導成一位跟他一樣,有廣闊胸懷且心存民族大義的俠之大者,一位足以繼承他之衣缽和志向的傳人。

畢竟,金庸塑造人物角色的模式特點之一,就是筆下人物不但自己心存大義,還能影響別人成為俠之大者。

就像洪七公對郭靖的影響和郭靖對楊過的影響那般,張三豐對張無忌的影響也是如此。

金庸固然有一些值得詬病的地方,但他的武俠小說確實影響了華語世界三十年。

正如每個時代必然有每個時代的局限性,其實每個人也有每個人的局限性。

至於張三豐的愛情,可能也近於若有似無。

當年的張君寶一廂情願,而郭襄的心念念不忘於神雕大俠。

一個有意,一個無心,就如落花有意隨流水,流水卻無心戀落花,注定了雖有相遇,卻無結果。

網上流傳一段文字:

張三豐瞧著郭襄的遺書,眼前似乎又看到了那個明慧瀟灑的少女,可是,那是一百年前的事了。

短短一句話,卻令人惆悵不已,心裏空落落的,似乎丟掉了什麽東西。

遍尋《倚天》一書,其實都沒有這段話。

就有人覺得這是大家強加上去的,屬於牽強附會的東西,但其實這段話出自當年的連載版。

金庸多次修訂作品。

比如那一版的時候,張無忌成了峨眉派掌門,而周芷若削發為尼,不問世事,至此一盞青燈,常伴古佛。

到了三聯版的時候,就成了二女共侍一夫。

世紀新修版又改了,結尾寫周芷若不許無忌和趙敏結婚,無忌不理解,說你這麽為難我們是何用意?而周芷若卻說:“你們盡管做夫妻、生娃娃,過得十年八年你心裏就只會想著我,就只不舍得我,這就夠了……”

有點不太好理解,或許是說趙敏成了黃臉婆,開始懷念白月光?

其實,這三版結尾都還不錯,比較離譜的是《天龍八部》,新修版讓王語嫣回到了表哥的身邊。

錢宸心目中最恰當的張三豐形象是常楓老先生,郭襄的形象則是李綺紅。

但他編導的這部《張三豐》,甚至都沒選郭襄的演員。

盡管他確實可以寫個女主出來,哪怕只是作為暗戀對象也可以。

全程都沒有,只在一些獨坐山巔,凝望雲海之類的場景中,讓人有無限的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