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好奇心重是小孩子的天性, 尤其是三娘這種總能得到長輩回應的,提起問來更是沒完沒了。

張九齡守喪三年,過得都是清靜日子, 這會兒突然碰上個這麽能說的倒也不覺厭煩,竟是耐心地給她講了許多嶺南風物。

連李儼幾人聽後也覺獲益良多,仿佛從張九齡嘴裏了解到了千萬裏之外的嶺南道。

張九齡歸京後還未被李隆基召見, 目前在驪山腳下暫住待命,便沒有跟他們一同上山。

李俅出來時曾說要給李隆基講書船的情況,回到行宮後憋了一肚子話想說,第一時間拉著兄長直奔李隆基那兒。

至於為什麽非要拉上兄長, 那當然是因為他慫啊!

有李儼在邊上壯膽, 李俅見了他皇祖父便開始大說特說,仔細聽他語氣、觀他動作, 會發現他約莫是在學三娘。

這也是小孩子的另一種天性:或有意或無意的模仿。

所以年長者在年少者面前才更應謹言慎行, 以免一個不注意便被他們學了去。若是學了好的言談舉止還好,倘若學的是那些個壞習慣、壞毛病, 那可真是養出了禍家秧子。

李隆基本就是感情充沛的人, 聽自家孫兒說得手舞足蹈,心下便多了幾分喜愛。他知曉碼頭上的抄書盛況,只覺這些個小娃娃還真搗鼓出點門道來了。

他們大唐這般繁榮昌盛,豈能讓天下士子無書可讀?

李隆基轉頭對李儼這位太子所出的嫡長孫吩咐道:“你回去與你阿耶說一聲,命他派人把這段時間暫無用處的空船都騰出來,莫讓這些一心向學的讀書人凍壞了。”

李儼喏然應是。

李俅一聽他的書船計劃似乎要變成大計劃, 眼睛霎時亮了起來。

他屁顛屁顛跟著李儼一起告退,邊往殿外走邊興高采烈地跟他哥算是起數來:“眼下一艘船一天能抄十套書, 十艘船就是一百套,抄足一個月我們便有三千套書可以賣!哥你務必要讓阿耶多給我們撥點空船和人手。”

這一整套一整套的書, 窮苦讀書人自是買不起的,他已經和三娘討論過了,這些抄好的套書專門賣給那些想兒子上進的達官貴人。

你們家這麽有錢,不至於連這種狀元必讀套裝都舍不得給孩子買吧?

只要能精準地把套書投放到這一客戶群體裏售賣,便不會有讀書人罵他們高價賣書了。畢竟咱已經免費把書給他們抄了啊!

李儼無奈地看著自家弟弟:“你就這麽想賺錢?”

看把他盼得,連數都會算了!

李俅道:“我當然想,阿兄你又不是不知道我想了多久!”

李儼忍不住伸手摸了摸弟弟的小腦殼。這小子滿打滿算都沒到六歲,能想多久?

不過人往往就是這樣的,小孩兒越能鬧騰,你便忍不住越關注他;你越關注他,便又會在他身上投入更多感情與心血。這樣一來你最偏心的反而就是最讓你操心的小混賬了!

兄弟倆相攜去尋太子李瑛說起這事兒。

另一邊,三娘又跑去尋賀知章,與賀知章說起路遇張九齡的事。

重點描述張九齡臉龐雖然老而不衰,人卻過分清瘦了,瞧著一陣風都能把他吹走。

賀知章道:“他為母親守孝三年,又在長安和嶺南之間來回奔波,自然會瘦。”

三娘一聽就明白了,嶺南路途十分遙遠,壯年男子來回走尚且很辛苦,何況張九齡已經五十多歲。

而且守孝的意思是張九齡的阿娘不在了。

三娘光是想想自己身邊人可能不在,淚珠子就已經開始在眼睛裏打轉了,何況張九齡還是真正經歷了喪母之痛。她吸了吸小鼻頭,問賀知章:“人都會死的嗎?”

賀知章見她眼眶說紅就紅,只覺小孩兒的情緒真是叫人捉摸不透。

生死之事連大人都無法完全理解,如何能向她一個小孩兒解釋清楚?

賀知章只能耐心開導:“生老病死本就是極自然的事,人人都要經歷這一遭的,只要平生活得無悔無愧便是。”

三娘微哽著說道:“您可要活得長長久久的呀,要跟阿翁他們一起看著阿晗長大。”

賀知章摸著她腦袋笑道:“好,我們一定好好看著阿晗長大。”

三娘這才收了眼裏蓄著的淚,討來紙筆說要把從張九齡那聽來的嶺南風俗寫下來,順道再讓賀知章指點指點她的書法。

賀知章便在邊上看她一筆一劃認真寫字。他平生指點過不少人,卻沒收過什麽正經弟子,沒想到臨老卻遇上個這般聰慧的小娃娃。

也算是一樁難得的快事。

這種一教就會且學起東西來認真又用心的小孩誰會不喜歡?

三娘把要記下來的東西都寫好了,才跟繞梁一起回自家的住處去。

三娘一貫愛黏人,這天又比往常更黏糊一些。郭家祖母覺得有些納罕,私下問繞梁今兒三娘有沒有碰上什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