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蘇軾居然被稱為聖人?

“等等。”高適像是想到什麽:“太白兄,你的《把酒問月》裏面也有一句‘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這是不是有……抄襲?”

李白輕聲咳嗽:“這是讀書人的事情,怎麽能叫做抄襲?要你這麽說,那我跟王維都寫了一句俠骨香,那我們還互相抄襲了?

這麽寫的人太多了,是你見的太少。”

高適哦了一聲,有些恍然:"原來如此。"

李白望著天幕,懷揣著好奇之心,到底什麽樣的詞才能讓後人都不敢寫中秋詠月詞?

緊接著,他眼睛亮了起來:"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癡涼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

“蘇軾想去天上卻覺得太寒冷,並不貪戀月宮的美麗,感覺還是人間好,難得有這樣肯腳踏實地的人。換成是我,早就要上月宮逍遙快樂去了!"

高適忍俊不禁:“太白兄,你太促狹了。”

李白臉上含笑,喝了兩口酒,倍覺暢快淋漓,心中有些滿意,可不多。

“這上闋寫得不錯,可是如果僅僅是這樣的話,還不能被稱為千古第一詠月詞吧?”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句話確實有哲理。

不過張若虛寫過“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李白也寫過:“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這些幹古名句都問得離奇,問得超脫。蘇軾到底是泯然眾人。

可是緊接著,天幕把詩詞的下闋放了出來。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共蟬娟。”】

李白看著看著,眼神忽然一滯,擢酒杯的手不自覺捏緊,突然長長嘆息:"千古第一詠月詞,當之無愧。”

高適還在品其中的味道,沒有李白反應這麽快,便好奇地問:"怎麽說?"

李白:“我以為蘇軾會表達不能團圓的憤懣和不滿。

結果他說————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蘇軾希望天下人都能圓圓滿滿,即使相隔千裏也能斥欠賞月亮。誰讀到這種豁達開朗的

詞不覺得高興呢?”

連李白都被勾起了思鄉之情。他自從離開四川之後,已經很久沒有回去了。

蘇軾不拘泥於小家,目光放在大家上,格局直接就打開了。

高適聞言有些感慨:"天幕說蘇軾這位詩人樂觀豁達,我還沒什麽感覺,被你這麽一說,我突然感覺他挺好相處的。恨不相逢同時,和他一起遊遍山川。"

李白聞言,眉毛微挑:“怎麽?和我玩不快樂?”

高適小聲說道:"……每次出去玩的時候,我們一不留神,你就不知道跑到哪裏去了,害得我們好找。”

李白天性散漫不羈,往往會被一棵樹一朵花所吸引,便甩下眾人一個人玩去了。他學過劍法,身體強健,弱一點的文人還真的跟不上他。

李白:“……”

天幕放出了完整的《水調歌頭》,引得無數人拍案叫絕。

那些之前有些看不起蘇軾的人紛紛閉麥。光是這首詞裏透出的文采,蘇軾就甩了他們無數條街。

千古第一詠月詞,當之無愧。

最妙的是,天幕不單單是放了這篇文章,還放了當代著名女星唱的歌曲。

女明星低吟淺唱,流露出哀婉的意思,能輕易勾出遊子的思鄉之情。

不僅有詩文,還有音樂,猶如王炸一樣投入各大世界,驚艷了無數人。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蘇軾把這種感情熔煉為語言的結晶,這短短十個字寫透了天下離別之情,也飽含著人類最樸素的願望。

再也不用擔心以後中秋找不到詞來emo!

很多人都在學著哼唱這首詞,連小孩都不例外。很快傳遍大街小巷,沒有人沒聽過。

蘇軾的詞以另一種姿態在無數時代重新活過來。

很多文人也生出了向往之情,不得不說,他們好想成為蘇軾的弟弟!

能有一個大詩人哥哥,就能經常出現在他的詩文裏,可以搭名留青史的,順風車,太爽了!

曹操的兒子曹桔望著天幕,心中觸動不已,看向自己的哥哥:"阿兄,你我二人都擅長詩文,也是一母

同胞,而且不曾分離,和蘇軾兄弟二人何其相似?”

“我們倆的兄弟情會不會也變成一樁千古美談呢?”

曹植給他哥哥寫了無數詩,簡直是大寫的兄控,目前曹丕還沒有稱帝,他們兩個關系還算不錯。

曹丕冷眼看著興奮的弟弟:“比起我們的兄弟情,你和你嫂子的名氣才更高吧?我記得那李商隱可是直接用了你們的典故啊。”

曹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