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李商隱:大李杜關系這麽好,我們小李

【那杜甫對自己有清醒的認知嗎?杜甫知道自己的詩好嗎?

杜甫知道。

晚年的他寫下了:文章憎命達。

他飽受苦難,可是還樂觀,雖然他過得苦,但是他的文章因此寫得更加好了,猶如苦難中綻放出來的花朵。

晚年他察覺到了死亡的氣息,迫切地想要回到家鄉,可是沿途戰亂頻發,他只能帶著家人到處輾轉。

這個病弱的老人以船為家,在岸上賣藥。他碰見了李賀的父親李晉肅。

他們倆是八竿子才能打得著的超級遠房親戚。

可杜甫很珍惜這一段親情,當場認了這個親戚,還給他寫詩,依依不舍地送他去赴任。

他很多弟妹以及朋友在戰亂中失去消息,亦或者已經死了,能見到親戚已經是極大的慰藉。

後來有人發起叛亂,杜甫乘坐小船,逃亡湖南,想去投奔自己的舅父。但是當時發洪水,小船不得不停靠在岸邊。

他五天都沒吃到東西。

有人送來酒肉,杜甫吃完之後不久過世了。

有人說他是撐死的,有人說他是病死的。

偉大的詩人就這樣死在一條孤零零的小船上,沒有回到自己心心念念的故鄉。】

視頻播放到現在,已經有無數人喜歡上了杜甫,杜甫的粉絲群越發壯大。

他們望著天幕中那個滄桑的老人到處輾轉,不由潸然淚下。

杜子美好慘啊!

很多大唐人帶著酒肉,想要去尋找杜甫,不能讓杜甫餓著!

杜甫的祖父杜審言望著天幕,面色沉沉。

他孫子未來居然過得這麽慘,很可能是活活撐死的……

他家裏出了一個流芳千古的詩聖,他自然是高興自豪的,可與此同時,他也是個祖父,家裏的小輩活得這麽淒淒慘慘,實在是讓人揪心。

杜甫的父親杜閑有些恍恍惚,有一說一,他現在還沒孩子,結果已經看到了好幾十年後的事情,真神奇。

緊接著,杜閑便被杜審言踹了一腳。

杜閑委屈:“耶耶,你打我做什麽?”

杜閑啞口無言。

杜審言諄諄教導:“從今天開始,好好為朝廷效力,往高處走。努力多賺點錢,留給他。即使發生安史之亂,家裏也不至於敗落成那副慘狀。"

杜閑忍不住吐槽:“……耶耶,我才是他父親,他不孝敬我,我要努力賺錢孝敬他?”

杜審言重重哼了一聲:“那當然了。”

杜閑懷疑人生,感覺自己的地位成了“弟”位:“憑什麽啊?”

“你要是能寫詩寫出詩聖的名頭,我也孝敬你。”

杜閑:“……”

對不起,告辭。

杜審言微微嘆息,如今天幕劇透了歷史,很多事情肯定不一樣了,他孫子也未必會成為詩聖。

可這樣也好,已經苦過一次了,這一次就過得快樂一點吧。

如今杜家還沒有敗落,他們這些做長輩的會保護好他的。

古青青:【BBC出了一個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稱杜甫為在苦難中譜寫史詩的流浪者,稱他為中國的莎士比亞和但丁,而且認為他在某種意義上比莎士比亞更加偉大。

當然這都是導演的一家之言,但杜甫享譽國外的事情是毋庸置疑的。

相比於英國,杜甫對於朝鮮半島這些漢語言文化圈的影響力更大。

杜甫的《春望》在日本被收入教科書。

曾經有日本媒體評選最受歡迎的漢詩,排行第一的就是杜甫的《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為什麽那麽喜歡呢?可能是島國經歷過戰爭吧。

盡管人們常說詩歌是不能翻譯的,但是杜甫的詩歌情感具有強大的感染力,超越了語言的障礙。】

彈幕都在表示與有榮焉!杜甫值得!

可天幕下的古代人心情很復雜。

漢武帝劉徹耳朵動了動,眯著雙眼,敏銳地察覺到了異常的信息。

“把輿圖拿來!”

其實古代中國並沒有那麽自大,至少在漢朝沒有。劉徹派張騫出使西域,知道那邊有非常龐大富裕的國家,比如安息和天竺。

他難以想象的是,朝鮮半島這些漢朝的領土居然脫離了出去。

“樂浪郡、玄菟郡、臨屯郡、真番郡……這些地方都丟了?那些後代的帝王是幹什麽吃的,還有島國在哪裏?”

漢武帝眯著眼睛找了半天,視線來到倭奴國。

曾經,他們派使者來到漢朝。

漢武帝一看使者的身形,樂了,長得太矮小了吧,一副瘦巴巴的樣子。於是賜予他們漢倭奴國王的印章,承認他們是漢朝的附屬國。

這個名稱傷害性很大,侮辱性極強,那邊的使者只能委屈巴巴地認了。

漢武帝劉徹看不上那個小破島,連打的想法都沒有,結果未來居然成了強國?

漢武帝劉徹耳邊仿佛有警鐘作響,他可以忍受安息天竺等遠在天邊的國家,畢竟他們打到大漢來太難了,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各過各的,好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