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李傲天高義啊!

老年的唐玄宗望著天幕中的《行路難》,思緒流轉。恍惚間,時光倒回,好像回到了那次初見。

李白很不容易,明明是個商人之子,卻能突破階級,以不可阻擋之勢闖到他的面前。

他對於初見非常期待,李白進宮的那一天,他主動前去迎接李白。

他甚至從鑾輿上下來,拉著李白的手,寒暄道:“早就聽說過李太白的大名了,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

此後,他賜下錦袍,還為李白親手調羹。那時候,兩人當真是柔情蜜意。

是什麽時候改變了?有什麽契機嗎?

李隆基每天要經手的事情太多,而且年紀大了,身上的老年斑都在蔓延。很多事情也記不清了,需要高力士提醒他,才能想起來。

可李隆基毫不費力,就想起了李白的事情。

這時,他才驚覺,他沒有忘掉李白,每一幅畫面都歷歷在目。

畢竟,很難有人能忘掉"謫仙人"。人這一生很難忘掉驚艷的人。

他也想起了是因為什麽趕走了李白,答案是李白的眼神。

李白總是想要跟他談家國大事,想要致君堯舜,可能是察覺到他不感興趣,所以李白的一腔熱血漸漸涼透。他露出了失望的眼神……

唐玄宗李隆基真想問一句,李白憑什麽對自己失望呢?他的豐功偉績可不亞於古往今來任何一個皇帝!

如果李白是普通人也就罷了,可李白的詩文偏偏深得他心。因為在意的人嘴裏說出傷人的話,殺傷力總是成倍的。

於是唐玄宗想躲他了。

可他到底還是不舍得發落他,所以給了他好大一筆錢,完好地給他送走了。

李隆基想要的一直是文采斐然的禦用文人,而不是宰相。他身邊的宰輔之才旱已夠多。李白這樣的性子還要磨一磨,他才會真正重用他。

在唐玄宗的眼中,李白會落寞惆悵痛苦,從此性情大變。

他饒有興致地看著這篇詩文,希望看到李太白沮喪落魄的樣子。

“呵呵行路難,原來他也知道人生在世有多難,我還以為他不知道呢。”

他看著前面,非常滿意:“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

滿山。”

“李太白這是把那些詆毀他的人當作黃河和太行山的雪啊。看來他也知道自己有多渺小。”

李隆基很欣慰,李白終於知道官場不好混,應該好好討好自己了!

李白的一身傲骨終於折斷了!

緊接著,他看向下一句,眼神突然變了。

他喃喃低語:“閑來垂釣碧溪上……他這是把自己比作姜太公?”

他有些難以置信,李白怎麽還這麽自信,以為自己能比肩姜太公?

他以為是自己的錯覺,結果往下一看,臉有點綠。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他呵呵一笑:"李太白要把那些讓他當不了官的人全部撞碎呀!"

李白的傲骨哪裏被折斷了?他從頭到尾都沒有朝那些人低過頭!

唐玄宗看著天幕中的詩文,悠悠嘆息:“高力士,你覺得李白認錯了嗎?”

雖然是個疑問句,但他心裏已經有了答案。李白可能只有一時的迷茫,但還是不打算改變。

高力士面對這個送命題,尷尬地說:"李白肯定心念陛下。"

唐玄宗李隆基微微嘆氣,李白哪裏認錯了?明顯更加狂了!

沒有一個少年能夠拒絕如此氣勢磅礴的詩詞,少年朱元璋也不例外。

村落裏,朱重八呆愣愣地望著天幕,嘴裏不斷重復:"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寫的好啊!”

他們家裏窮得都快吃不起飯了,沒有錢來讀書。朱重八就靠著天幕裏面的詩文來啟蒙。

他拿著樹枝,在泥巴地上寫字,渴望把這些詩詞全部記下來。可是看到這首詩的時候,他被浪很驚艷到了,一時間都忘了記錄。

隔著幹年,他看到了那個意氣風發的李白。讀著讀著,他感覺自己好像化為了一葉扁舟,掛上雲帆,所有的艱難險阻都被狠狠碎。

在這貧瘠困苦的生活中,朱元璋感覺自己好像迎來了一束光。

他咬著牙關,深深記下了這句詩。未來在他登臨大寶的時候,他把這首詩掛在了書房裏面。

語言有的時候是無用的,有的時候卻價值幹金。縱使後來看到了更多激情澎湃的詩

詞,他也忘不了這一首。

【《行路難》是一首樂府老題目了,這個名字就說明了一切,都是哀嘆人生多艱。】

【李白的《行路難》有一個典故。

南朝有個詩人叫做鮑照,他寫了一首詩叫做《擬行路難》。我們上學的時候也背過。”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