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嘉靖嘉靖,家家皆凈

自從天幕說出:"明太宗也是藩王繼位"之後,老朱家的人都驚疑不定。

電光石火之間,眾人順著自己內心的猜測,看向自己最懷疑的對象。

朱元璋分封了二十多個朱家藩王,除了九大邊塞藩王之外,剩下的基本上都是太平藩王。

這九大塞王之中有兩位最引人注目。一是燕王朱棣,二是寧王朱權。

燕王朱棣從小就跟著朱元璋打仗,驍勇善戰,名聲赫赫。如今被封在北平,抵禦異族,手下有兵有糧。

除此之外,還有寧王朱權。朱權十幾歲就領著幾萬大兵在北邊打仗,把幾個部落打得妥妥帖。更重要的是,他手上有大明最能打的軍隊之一———朵顏三衛。

朝中一直流傳著一種說法:“燕王善戰,寧王善謀。”

朱元璋將這兩位驍勇善戰的兒子封在最重要的邊境,相當於把大明的生命線交給了他們。

這兩位藩王造反的話,成功概率應該是最大的。

於是,一半人看向了朱棣,另一半的人看向了朱權。

他們的眼神飽含震驚、疑惑、好奇之情。

寧王被一群留著大胡子的哥哥望著,一時間接受不能,差點兒被酒嗆著:"你們看我做什麽,不會以為我要造反吧?父皇,我對太孫的忠誠,天地可鑒啊!"

朱棣心裏打起了鼓,對於寧王的解釋,一個字都不信。小十七打小就聰明,不像是朱家的種。聰明人心思多,而且有兵有糧,造反太容易了。

朱棣拍了拍寧王的肩膀,一陣唏噓:"我看你死後怎麽去見大哥!"

有朱棣帶頭,其他王爺都面色憤慨。

寧王欲哭無淚,他沒有造反的想法呀,至少現在真的沒有!

他為了洗清身上的嫌疑,連忙看向朱允炊,改用親切的稱呼,像普通叔叔一樣說道:"大侄子,你出生的時候我還抱過你呢,你可不能冤枉了你叔父啊。大哥對我們多好,我們到今天都忘不了,我怎麽可能喪良心去造你的反呢!”

不管朱允炊心裏怎麽想,面上還是和和氣氣:"叔父別急,且再聽聽天幕怎麽說。"

他的目光掃過所有的王爺,論成功率,寧王造反成功率

最高,但其他王爺就沒可能成功了嗎?

比如燕王朱棣。

氣氛變得劍拔弩張,唯有角落冷清寂寥。

晉王朱桐望著杯中美酒,整個人發呆,左右環顧,有人懷疑寧王造反,有人懷疑燕王造反,偏偏他這個王爺無人問津。

明明他的藩地太原很富庶,勢力很大,怎麽大家都忽略了他,他就這麽沒有排面嗎?

他真的很想享受一下寧王被懷疑的待遇。

具體原因他也能清到一些。曾經,他在自己的領地幹了不少壞事,惹怒了朱元璋,導致自己的王爵差點被廢。那時候哥哥朱標還在世,多虧他周旋,自己才沒有被廢。

可現在哥哥已經死了,母後也早早去世了,還有誰能勸動朱元璋?自己這個晉王不是特別穩,起兵的可能性自然不大。

晉王心中嘆氣,如果哥哥朱標還在,自己就不會被忽視了。

哥哥死後的第XX年,想他。

他懷念哥哥,於是便怒目而視:"十七,太孫殿下對你哪裏差了?你怎麽能這麽對殿下?"

寧王被圍攻,頭皮發麻,自己都開始懷疑自己,好家夥,這造反的人不會真是自己吧?

緊接著,他們便聽到天幕順口一提地劇透了明太宗的姓名————

【說嘉靖皇帝朱厚熄不孝順吧,他又對父親那麽好,說他孝順吧,他又不怎麽尊敬明太宗朱棣。

如果不是朱棣能幹,他們這一脈還不知道在哪個山溝溝裏摳腳呢。

不知道朱棣知道這事,會不會掀起棺材板教訓這個不孝子孫。】

朱元璋仿佛如夢初醒,冷眼看向朱棣:“是咱耳背了嗎?這人說明太宗是朱棣?”

“朱棣,你怎麽穿了允炫的黃袍啊!”

寧王:“……”

好小子,原來我給你背了鍋!!!

其他兄弟瞪大眼睛:“……”好家夥,四哥牛!

朱允紋的面色瞬間冷了下來,這個答案在意料之中,心中氣急,聲音帶著薄怒:"四敘,你剛剛還說寧王死後沒法去見父親,那您呢?”

這一下,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朱棣,朱棣長這麽大,還從來沒見過這種詭異的世面。

青年朱棣大驚失色:“……”

他,他也不知道是怎麽回事啊!他現在沒這種想法!

他感覺到父親的目光如芒在背,連忙解釋道:“繼位又不是特指造反。說不定就跟這個嘉靖皇帝一樣,兄終弟及呢。”

他巴拉巴拉解釋了一堆,可他知道自己的理由非常扯,所以聲音漸漸低了下去。

朱元暄冷哼道:“標兒有五個兒子,去掉早逝的,還有四個。所以允炊有三個弟弟呢,怎麽輪到你朱棣繼位呢?是京師地龍翻身,還是瘟疫橫行,把他們一家人都帶走了?"